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文化强省,乡村何为?

     访谈嘉宾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陈心宇  
 
    访谈嘉宾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智敏  
 
  本报记者 杨杰 见习记者 辛雨 文/图  
  古韵悠悠的传统村落、乡音萦绕的地方唱腔、薪火相传的非遗技艺……这些散落在广袤乡村的文化碎片,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构筑起一方百姓的精神原乡,更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力量。  
  作为文化强省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乡村文化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目前还存在哪些限制亟待突破?各方如何发力?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对话有关专家,共同探寻以乡村文化发展汇聚文化强省建设强大合力的方法与路径。  
  记者:在文化强省建设中,乡村文化有哪些独特价值?应该如何准确把握其深刻内涵?  
  陈心宇:要讨论乡村文化的独特价值,关键在于理解其中蕴含的“乡土”“本土”“泥土”多重内涵。“乡土”是特定水土、气候与人文融合的产物,带有独特“原产地”印记;“本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根本性与连续性,沉淀为传统文化的“基因库”;“泥土”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群众性与鲜活性。  
  乡村文化根植于农耕文明,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维系乡村社会发展的基石与纽带。物质文化是人们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创造的物质产品;精神文化是乡村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制度文化是在社会治理中形成的制度性安排,对于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稳定延续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智敏:乡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物质、精神成果总和。  
  文化强省不是城市文明的“独角戏”,而是城乡文明的“交响乐”。不容置疑的是,优秀的乡村文化是强化社会凝聚的情感纽带,也是激活文化产业的特色动能。  
  乡村文化承载着区域文化的本源基因。乡村是区域文化最原始、最鲜活的载体,也是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可或缺的历史根基;乡村文化塑造着区域文化的独特辨识度。文化强省建设,要因地制宜,避免同质化,而乡村文化正是打造区域文化品牌的重要资源;乡村文化丰富了区域文化创新发展的多元载体。准确把握其深层含义,不仅要挖掘其中的传统价值,更要探究其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从而为文化强省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  
  记者:我省在乡村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着哪些短板与弱项?要打破这些局限,各方主体需从哪些地方发力?  
  陈心宇: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农村部分人口迁入城市,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乡村文化正面临新的挑战。  
  加快乡村文化建设,要从丰富特色文化展览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文化人才队伍方面着手。可设置特色主题展览,举办乡村文艺专题演出和研讨发布活动,利用好乡村工匠名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关键力量,生动展示传统文化和技艺,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  
  智敏:这些年,我省在乡村文化建设上的成效喜人,但仍有亟待补齐的弱项与短板。主要表现在既懂乡村文化挖掘又懂市场化开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比较匮乏。此外,部分乡村文化产业还存在链条短、联动弱、转化低的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与社会力量等协同发力。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与资源保障,明确目标路径,避免盲目开发。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还要聚力提升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能力,发掘乡村文化能人,通过专业培训,将本土文化资源转化为更具吸引力的内容或产品。  
  高校、科研机构应积极开展资源普查与研究;媒体当以多形式宣传乡村特色文化,提升关注度和影响力;还要鼓励专业文旅企业、文创公司下沉乡村,协同开发农文旅项目。  
  记者: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之间的关系?  
  智敏:正确处理乡村文化传承和活化利用之间的关系,核心是在“守本”的基础上“创新”。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的“根”与“魂”,通过记录、抢救、活态传承等形式,对历史故事、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和古建筑等加以守护。在创新活态传承方面,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将乡村文化巧妙融入乡村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农事体验之中。比如说,开发文创、IP形象等周边产品,并通过直播带货、民俗展演等方式全面展示。结合传统节庆假日,策划开展村BA、村超、乡村马拉松赛、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激活乡村文化现代生命力。  
  记者:以文兴业是我省推进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头戏之一。当前,我省在培育乡村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方面,有哪些亮眼成绩?这些有益探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智敏: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者的文化消费需求日益多元,这为乡村文化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开辟了广阔市场空间。  
  模式创新,乡村文化产业亮点纷呈。如“非遗+乡村”的赤牛坬样板、“民俗+乡村”的袁家村模式。其中,袁家村依托关中民俗文化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去年接待游客9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12亿元;业态革新,农文旅融合产品不断涌现。支持非遗企业、工坊与电商平台合作,发展非遗直播带货,乡村文化产业不断释放活力;场景重构,以沉浸式演出和互动体验激活乡村资源。据统计,2024年我省各地开展“四季村晚”共计1065场,线上线下惠及群众2075万人次。  
  尽管各地的实践路径各有不同,但又有共同规律可循。具体表现在扎根本土文化错位发展、跨界融合创新发展以及多元主体协同发展等方面。  
  记者:实施“文艺赋美乡村”行动应该避免哪些误区?在乡土文化能人扶持计划中,需要做好哪些支持和保障?  
  陈心宇:“文艺赋美乡村”是一种雕琢的美,不是生硬改造,而是基于本真的精细打磨。要大力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还要鼓励基层自主办好“村跑”“村厨”“村艺”等“村字号”文体活动,把活动办在村里、把资源引入村里、把关注聚到村里、把消费留在村里,让“村字号”活动持续为乡村赋能添彩。同时以“文艺赋美乡村”作为抓手,大力推进艺术乡建,还要支持新农人、乡村创客开发特色农文旅融合项目,吸引游客体验乡土风情、感受传统文化底蕴。  
  智敏:“文艺赋美乡村”行动,意义在于通过艺术激活乡村文化内生动力,推动文化、经济、生态全面发展。在实施中,要避免同质化发展。乡村文化的魅力在于“各美其美”,需要精准定位错位发展,不能为了迎合市场刻意改编。要避免商业化过度开发,让乡村文化失去原有的“魂”和“韵”。最后,要充分尊重农民主体地位,让村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的表达与发展。  
  在乡土文化能人扶持中,要针对不同主体,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更多乡村文化保护与开发的“土专家”。同时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文化项目孵化,推动乡土能人与市场资源、院校智库、文创机构深度对接。除此之外,还要强化兜底保障,从根本上缓解“坚守传承却难维持生计”的困境。  
  记者:乡村文化的“魂”在乡土,“根”在村民。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时,如何避免“自上而下”的单向输出,真正让村民成为文化创造、传承和受益的主体?  
  陈心宇:乡村文化源于生活与劳作在乡村的人民群众。因此,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时,要充分调动村民积极性,让其真切感受到收益与幸福。可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强化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将传统文化与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让村民既守得住“旧时光的模样”,又能看到“新日子的气象”。  
  智敏:强化文化认同,提升农民对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保护意愿。充分利用数字媒体,宣传乡村文化故事,围绕文化能人、产业带头人、民间艺人等,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承守护培训机制;搭建参与平台,让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唱主角”。支持农民自发成立文化队伍,鼓励他们参与创作展示。并引导年轻人回乡创建文化企业和创意工作室,打造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头雁”队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从参与者向受益者的角色升级。以保障农民基本利益为前提,推行文化资源入股分红机制,农民以土地、技艺入股,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或者采用订单销售、产品特供等形式,切实保障农民收益。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