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拐枣树上的“增产密码”
  本报记者 黄敏
  8月27日,在旬阳市蜀河镇高桥村拐枣产业基地,千亩拐枣林郁郁葱葱,一个个外形酷似“鸡爪”的青果正躲在绿叶下悄悄膨大。
  眼下,正是拐枣果实膨大期,果园管理一点都不敢马虎。一大早,村民们就来到拐枣基地,挖沟、施肥,干得热火朝天。林业技术人员穿梭其间,时而俯身查看土壤湿度,时而踮脚修剪病树,手把手教大伙儿“伺候”这些“金果子”。
  “老周,你这树外围的滴水线得再往外扩5厘米,拐枣怕涝,环形沟要挖浅一些,肥料不要撒近,不然容易烧根。”在村民周明发的拐枣园里,旬阳市林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汪学富蹲下身,抓起一把土搓了搓,“土太黏,得掺点腐叶松土,施肥要‘少食多餐’。”
  听了汪学富的话,周明发连忙把滴水线往外挪了几公分。“听专家的,保准错不了。”说话间,周明发抡起锄头忙开了。
  周明发种了十几年拐枣,以前拐枣树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全靠口耳相传的“土经验”,种出来的拐枣产量低不说,品质也参差不齐,很难卖上好价钱。这几年,田间技术培训一场接一场,周明发跟着专业人员学了不少实用技术,家里的8亩拐枣园被他打理得井井有条。
  “以前觉得树越大越好,结果枝条疯长,果子还没结多少。”周明发笑着说,“现在有专家指导,拐枣树吃上了标准化‘套餐’,修枝、施肥、浇水样样都有讲究,不但产量上来了,糖分也提高了几个度,一点都不愁卖。”
  “拐枣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汪学富边说,边用树枝在地上画起示意图,“第一个,施肥要把握远,在树外围找滴水线。再一个,挖坑的深度在10厘米左右。还有施肥方法,平地就围着树外围滴水线挖一个环形沟……”
  在汪学富看来,拐枣是生态树,做好管护,既能提升产业效益,也能让村民们的“生态饭”越吃越香。这几年,旬阳市不断做好拐枣的精细化管护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从初春的抹芽定梢,到盛夏的施肥防虫,再到深秋的修剪整形,林业部门技术人员全年穿梭在各个基地,推广新技术、新模式,促进拐枣产业提质增效。更通过连片种植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涵养水源,实现“增收增绿”双赢。
  如今,旬阳拐枣已经从山间野趣走向产业化、品牌化之路,全市拐枣种植面积超40万亩。同时,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培育出多个加工企业,形成从种植、加工到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年综合产值突破3.4亿元,带动8.5万户农户稳定增收。
  临近午后,拐枣林里传来阵阵欢声。汪学富和村民们围坐在树下盘算着今年的收成:“今年行情不错,等9月拐枣完全成熟后,收购价还能再涨,一亩地收入万把元不是问题。”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