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8月27日
陈家滩村的治理经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8月20日,漫步在蓝田县普化镇陈家滩村,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图景跃然眼前:新铺设的生态停车场里,来自西安的游客正提着行李入住民宿;稻田边的排水渠流水潺潺,几位游客正在格桑花海中拍照打卡;改造一新的广场上,孩子们追逐嬉戏……这个曾经普通的关中村落,如今正以“群众共商、村户共建、和美共富”的“三共”理念,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这条路怎么修?广场建在哪里?大家都有发言权!”在村委会的“共商议事厅”里,村民代表郭永刚指着墙上的规划图说。前几年,村里决定改造基础设施时,先后召开了5次村民议事会,最终确定了“先解决排水难、再改善出行难”的实施方案。
如今,走在村里新硬化的主干道上,郭永刚感慨万千:“过去这条路坑坑洼洼,雨天积水能淹到小腿,现在铺了雨水管网,再也不用蹚水出门了。”今年以来,陈家滩村已完成投资405万元,硬化道路、铺设砂石路、增设30盏太阳能路灯,加固水坝50米,修建灌溉水渠1100米,村民的获得感实实在在。
沿着村道往里走,一栋由老校舍改造的民宿格外醒目。民宿融入了现代极简设计,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地”。民宿负责人杜波笑着说:“旺季时一房难求,不少客人提前一个月预订。”
“这些房子以前都空着,有的都快塌了。”村党支部书记郭永洲介绍,村里通过“村集体+企业+农户”模式,盘活闲置农房,打造高端民宿集群,带动50余名村民就业,去年村集体增收45万元。
在村东头的40亩稻田旁,新修的排水渠纵横交错。“明年这里不光种稻子,还要养鱼!”郭永洲蹲在田埂边算账:稻渔共养亩产水稻600斤、鱼儿200斤,预计每亩增收3000元,村集体年收入能增加20万元。
为了擦亮“贡米之乡”招牌,村里打算注册了“陈家滩贡米”商标,并规划了20亩蔬菜大棚。“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土地效益翻番,让村民腰包更鼓。”郭永洲笑着说。
傍晚时分,改造一新的村民广场热闹起来。广场舞队随着音乐翩翩起舞,篮球场上年轻人挥汗如雨,长廊下老人们唠着家常。村民笑着说:“现在环境好了,大家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下一步,我们要把民宿集群再扩大一些,开发农耕体验游,让更多村民吃上‘生态饭’。”说到这里,郭永洲信心满满。灞水潺潺,映照着这个村庄的蜕变——从“共商”到“共建”,从“共建”到“共富”,陈家滩村正用“三共”理念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千万工程”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