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基层卷“实干”,并非PPT
  ■ 杨杰
  PPT原是为了让工作汇报更直观、方案研讨更清晰、问题解决更高效而存在的辅助工具,如今却在形式主义“秀场”上走了样。当昔日工作“神器”异化成新型负担,不少基层干部叫苦不迭。
  近期,浙江多地明确提出“非必要不做PPT”,推动公务政务活动中的PPT“减量、减费、减负”。消息刚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发众多基层干部与群众强烈共鸣。
  不知从何时起,PPT成了衡量工作好坏与否的标准之一。为了几分钟的汇报,耗费几天时间去调格式、选动画、改排版;为了体现工作成绩,挖空心思堆数据、做表格、画图表;为了追求“视觉效果”,不惜花“重金”外包……这些本该用在民生实事上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被如此浪费,实际工作却不见起色,群众自然不会满意。
  精心包装的“政绩”终究经不起检验。
  好功夫得用在“刀刃”上。干好基层工作,不是靠“秀”而是“干”。把研究PPT的时间腾出来,留给深入田间地头调研、沟通协调化解矛盾、跟踪落实民生项目。少一些“指尖上的花活”,多一些“脚底下的扎实”。沉下身去了解社情民意,以真心去解决急难愁盼,因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认可远比带有“美颜滤镜”的政绩更有分量、有面子。
  细细想来,“非必要不做PPT”,目的是给基层减负,对无谓的表演叫停。PPT本无罪,不该一竿子打死,真正该摒弃整治的是其中的形式主义。
  要把握好这一点,分清主次、厘清界限是关键。PPT应当服务于工作,而非工作要为PPT让路。日常工作安排、成果验收中,多去现场走访、实地调研,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对着PPT论好坏。唯有自上而下树立起“重实干、轻形式”的风向标,才能让公务人员真正将精力放回工作本身。
  制度层面的规范也不可或缺。考核评价体系应当更加科学合理,将群众满意度、工作质量和成效等作为关键指标,降低PPT在考核中的占比。如此一来,真正埋头做实事的干部得到应有的认可与鼓舞,底气更足,心劲也会更大。
  说到底,基层要卷的应是“实干”,并非此等“面子工程”。无论未来出现哪种新形式、新载体,都应将实干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尺,让形式主义失去生存土壤,让每一份心力都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