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晓强
带上自家的小板凳,找片树荫或空地围坐下来,热热闹闹地聊上甚至是“吵”上个把小时,这已经成为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青年路街道社区居民常有的活动。
这种被居民们称为“小板凳议事会”的活动之所以让人着迷,是因为大家发现,它是大家讨论社区事务并求得共识的一条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几张桌子、数条板凳,干部群众围坐一堂,用“唠家常”方式,将“急难愁盼”转化为一项项民生实事。细细数来,这样的“板凳座谈会”还开在很多地方:从北京前门草场四条44号院内的“小院议事厅”,到浙江温岭的民主恳谈会;从苏州“协商议事室”,到陕西商洛场前屋后的“院落会”……如今,新时代“枫桥经验”更是借助互联网搭建起干群交流平台,一项项火热的基层民主实践遍地开花,一个个别具特色的民主形式竞相涌现。
板凳虽小,却连着地气民心。解决问题的场所搬到小区、村头,用“拉家常”替代“讲政策”。变的是场地和议题,不变的是“俯下身子”的姿态和“倾听心声”的诚意。从“坐等上门”到“主动破题”,从“问题积压”到“事不过夜”,它彻底打破了会议室、主席台的形式束缚,让干部坐到群众中间,坐在了同一高度。
板凳是平台,搭建的是议事空间。不设主席台、不念发言稿,干部与群众同坐小板凳。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大家面对面谈、心贴心聊,板凳坐着硬,大家心里暖。面对问题隐患,干部与群众共同勘查现场、讨论方案。这种让群众感受到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的方式,不但让大家积极性大幅提升,更是提高了基层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板凳看似随意,实则承载了沉甸甸的“民主”二字。民主的生命力不在于形式的热闹,而在于其能否解决问题、推动发展。“小板凳议事会”被群众点赞,就在于它不仅“听民声”,更“解民忧”——只有让群众成为治理的“主角”,才能激发内生动力。群众事无小事。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聪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
“小板凳议事会”,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一句话“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当民声在小小的板凳上被认真倾听、有序转化、有效回应,“全过程人民民主”便在社会的最末梢扎下深根、抽枝展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