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马少军正给村里的老人检查身体。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8月18日一大早,西安市临潼区小金街道欠湾村卫生室村医马少军就背起医疗箱,开始了一天的入户巡诊。
小金街道群山环抱,属远山街道。海拔1030米的欠湾村位于小金街道西南部,下辖9个村民小组,人口296户858人,其中60岁以上286人,建档立卡户87户328人。
2003年8月,23岁的马少军回到家乡,利用在学校学习到的的医疗技术,当起了乡亲们的“健康守门人”。
那时的欠湾村交通不便,基础医疗条件较差。一个药箱,一双脚板,马少军就这样开始了丈量群山的行医路。这期间,他自费苦学,将心肺复苏、外伤处理等急救技术炼成随身携带的“武器”,成了乡亲们心中随叫随到的“120”。
马少军有个老式医疗箱,外壳和背带已经褪色,金属扣也锈迹斑斑,但里面整齐地摆放着体温计、血压计、听诊器、急救药等。从行医开始,这个“老伙计”陪伴了马少军20多年。
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的春风吹进欠湾村。马少军挨家挨户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重要性,把一份份健康契约郑重送到乡亲手中,确保不漏一人。量血压、讲常识、调饮食……曾经遥不可及的健康管理,如今细致入微地融入了乡亲们的生活。在他的坚守下,慢性病得到控制,乡亲们的健康防线日益坚固。
2023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马少军突然接到在城里打工的村民马海龙电话求助,其独居在家的父亲马志明突发心慌气短、呼吸急促等症状,情况危急。马少军听到后,二话不说,摸黑踏上前往马志明家的山路。
经过详细诊断,马少军发现老人病情危急,必须尽快送往大医院救治。对老人紧急处理后,马少军立即将老人送往30多公里外的临潼区人民医院。
最终,因送医及时,老人转危为安。马海龙激动地说:“要不是马医生,我父亲这次可就危险了,他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
类似的紧急救援,马少军经历了多次。不管是村里老人跌倒,还是孩子半夜感冒发热,他的手机始终24小时开机。无论风雨雷电,只要乡亲们一声呼唤,他总能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中救治。
高血压患者115人、糖尿病患者38人、慢阻肺患者2人……日复一日地出诊、巡诊,马少军对乡亲们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一本厚厚的工作日志详细记录着患者的详细信息和随访情况。
“能为大家看病,我很知足,一辈子做好这一件事就够了。”马少军说,只要乡亲们有需要,无论白天黑夜,他随叫随到。
马少军的坚守与付出,让乡亲们感受到温暖与安心,也赢得乡亲们的高度信任和赞誉。今年8月,58岁的马少军被授予“陕西省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
“看见马医生的身影,心里就踏实。”欠湾村村民闵克文的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他背着的不仅是药箱,更是山区群众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