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科技下田 屏幕里“长”出好“丰景”
    陆续成熟的小番茄挂满枝头,色泽诱人。(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杰
  虽已立秋,但天气依旧炎热。正午的阳光炙烤着大地,一阵风掠过,空气中阵阵热浪翻涌。
  8月12日,吃过午饭,顾不上休息,汉中市勉县阜川镇唐家湾村智慧农业产业园管理员田兴武就出门往园区走。刚进智能温室大棚,一股热气扑面而来。抬眼看去,棚室正上方悬挂的LED显示屏上,温度、湿度、光照、土温等参数实时更新,一组组红色数字正在不停跳动。
  “最后一茬番茄一收,拔了蔓,现在得高温闷棚杀菌杀虫,好给后面种草莓做准备。”在棚里待了一小会,田兴武的额头上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抬手抹了把汗,他掏出手机,轻点屏幕,只见棚室顶窗、侧窗缓缓关闭,一边的水帘风机也停止了运行。
  “棚里用上了环境数据采集系统,我在手机上随时能看见各项数值。水帘风机、电动采光、水肥一体化等系统设备都齐了,加温加湿、浇水施肥、开窗通风都能一键操作。我们还将精准滴灌、生物防虫和无菌有机基质栽培相结合,种出来的番茄供不应求。”问及园区应用的数字技术,田兴武兴致勃勃。
  有了这些科学技术的加持,园区生产的番茄质优味美、广受青睐。一到成熟季,产业园里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每天早上7点,10多名工人穿梭在棚间采收。几个小时后,一筐筐新鲜的番茄便被运往西安、宝鸡等地,摆上商超货架,端上消费者餐桌。
  此外,园区通过就近务工、果蔬代销、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本村133户群众增收,村集体增收28万元。“园区运营以来,我们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村民生产经营水平,以农旅融合拓宽增收渠道,让乡村发展活力持续涌动。”园区负责人鲁琼说。
  数据显示,近三年,汉中市每年新建设施大棚2000余亩,设施蔬菜年种植面积稳定在13.6万亩,科技支撑引领产业发展成效显著。
  不仅如此,在宝鸡市扶风县,作为第十四批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的“新晋选手”,年产蔬菜3000余吨、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的九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在科技赋能下,迈入发展“快车道”。
  “这几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种植管理技术更要跟上。我们在棚里安装了物联网、冷棚加温系统,让蔬菜生产管理更科学高效。”合作社负责人李苏文告诉记者,除此之外,合作社还创新推出蔬菜产业“共享大棚”模式,进一步促进品牌、技术、市场、资金等资源共享,以点带面,推动全县蔬菜产业提质升级。
  智慧农情监管、智能设备调控、“黑科技”土壤利用……在我省,数字化农业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农业数智化水平日益提升,既激活了土地潜能,更为农业现代化装上了强劲的“数字引擎”。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