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玉米田玩起“宽窄行”

 

张雨露在田里查看玉米长势。 
  本报记者 赖雅芬 见习记者 辛雨 文/图  
  8月4日,华阴市罗敷镇台头村,玉米地蒸腾着热气。种粮大户、华阴市润天地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雨露站在田埂上,手指在手机屏幕上轻轻一点——田间的智能一体化水肥系统立即启动,细密水雾精准洒向青翠的玉米苗。  
  “以前这时候,咱这1000多亩地得几十号人顶着日头追肥,汗流浃背不说,撒得还不均匀。”张雨露望着安静运转的设备感慨道,“现在动动手指就成,轻松得很。”  
  这片看似寻常的玉米田,实则暗藏科技玄机。放眼望去,玉米苗的排列并非传统的等行种植,而是宽行1.2米与窄行0.6米间隔分布,如同精心排布的“绿色阅兵方阵”。这便是今年渭南在全市推广的玉米“一增四改”关键技术之一——改等行为宽窄行种植。  
  “宽行是‘过道’,窄行是‘VIP包厢’!”张雨露形象地解释,“通风好,阳光能照到每一株玉米的‘腰眼’上,病害少了,水肥一点不糟蹋。”这颠覆传统的技术,让玉米单产在1300斤的基础上,硬生生拔高了20%。  
  变化的种子,早在播种季就已埋下。今年夏播时,一台威风的气吹式精量播种机驶入张雨露的地里。它带着GPS导航吹气排种,一粒粒金黄的种子被精准“投递”到最佳点位,深浅一致、间距均匀,彻底告别了“一窝蜂”的粗放时代。这种增密度的精量播种,与宽窄行布局相辅相成,共同编织出高产骨架。  
  今年,为了大面积提高玉米单产,渭南市农业农村局采取“三主融合”模式,将新品种、新机械、新技术充分运用到玉米种植、管理、采收全过程。“我们主推 MY73黄金粮玉米品种,主推气吹式玉米精量播种机和条带旋耕精量播种机,主推‘一增四改’技术,这就是‘三主融合’。”渭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郝延新说。  
  “密度增加了,改硬茬播为条带悬播,改‘一炮轰’施肥变分层分期‘喂套餐’,改等行种植为宽窄行种植,改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今年这套‘一增四改’,环环都扣在增产的‘七寸’上。”张雨露算过账,新技术叠加,让他对全市玉米平均每亩15%的增产预期信心十足。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渭南的玉米田正在书写高产高效的新方程式——当每一寸土地被科技重新丈量,丰饶的答案就藏在那宽一行、窄一行的绿色诗行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