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小院里的“绿色银行”
  本报记者 赖雅芬
  8月5日,在勉县金泉镇雍西村的农家院落里,65岁的村民王云芳正弯腰整理着自家小菜园的豇豆架。翠绿的藤蔓间,饱满的豇豆如同串串翡翠珠帘,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些豇豆除了自家吃,每周还能往镇上的农贸市场送两筐。”王云芳擦了擦额头的汗水,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这是金泉镇“小园经济”的一个普通场景。今年以来,该镇引导农户将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改造成“微型农场”,让方寸之地变成“绿色银行”。
  在勤俭村张利军的院子里,一串串葡萄在晨光中泛着诱人的光泽。他正在查看葡萄长势,时不时摘除几片发黄的叶子。“最开始只是在院子里种了几株,现在已发展到60亩,今年预计能收入45万元。”张利军擦了擦汗说。作为曾经的脱贫户,他在村党支部的帮助下,将自家的庭院打造成了葡萄采摘园。
  按照“因地制宜、实用美观”的原则,金泉镇为每个农户都制定了详细的种植方案。在雍西村,几乎每家院子里都搭起了整齐的竹架,豇豆藤、葡萄藤、黄瓜藤攀爬而上,远远望去像一道道绿色的屏风。村民们每天早晚都会精心打理,理蔓、除草、浇水,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老把式的娴熟。
  “别看院子小,种好了就是个小金库。”王云芳算了一笔账:她家三分地的院子,种了豇豆、黄瓜、西红柿,除了自家吃,剩余的还能拿去卖钱。最让她高兴的是,镇上统一联系了销售渠道,不用为卖菜发愁。
  中午,张利军的葡萄园里,游客渐渐多了起来。他带着几名帮工正在采摘成熟的葡萄,小心翼翼地剪下一串,放进垫着软布的筐里。“现在每天能接待二三十位游客,周末人更多。”他说着,又去招呼新 来的游客。
  傍晚时分,雍西村的炊烟升起,各家院子里依然能看到忙碌的身影。有人给菜地浇水,有人整理藤架,还有人正在打包明天要卖的蔬菜。这些看似平常的劳作,正在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
  如今穿行在金泉镇,庭院经济的生机扑面而来。雍西村的豇豆藤蔓攀成绿色回廊,勤俭村的葡萄架支起紫色天幕,雍东村的瓜蒌即将迎来采摘期……这些星罗棋布的微型农场,正成为乡村振兴中最接地气的实践。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