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致富路上阔步行
创新种植模式 助力群众增收
  王琦
  7月31日,在柞水县下梁镇西川村的木耳大棚里,看着菌包上绽放的一簇簇黄背木耳,村党支部书记刘成学笑着说:“李峻志老师试验引进的黄背木耳,填补了高温季节黑木耳栽培的空棚期,让农户的收入翻了一番。”
  刘成学口中的李峻志,是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真菌研究中心主任,也是省食用菌科技特派员、省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017年,在陕西省科学院和柞水县政府战略合作支持下,李峻志在木耳小镇主持建设了柞水木耳研发中心,并相继建设了6座产业示范基地。以这些基地为纽带,李峻志团队与当地科技和农业部门、龙头企业、骨干农户建立了密切联系,形成“研发中心+产业示范基地+示范户(企业、合作社)+从业农户”的四级产业帮扶体系,精准对接产业痛点,提供“量身定制”的科技服务。
  “在柞水,黑木耳每年春天种一季,秋天种一季。春秋之间的高温季节和秋天到春天的低温季节,木耳大棚都是闲置的。”李峻志说,结合实际情况,他们团队不断引进新的菌种品类进行试验,来填补栽培空棚期,并形成多元化周年轮作栽培模式。
  李峻志团队利用不同菌种的温型特性: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底)对闲置木耳大棚进行简易改造,引进低温型的羊肚菌种植;夏季则引进耐高温的黄背木耳;春秋季依然种植当家品种黑木耳。自此,“冬羊肚菌、夏黄背耳、春秋黑木耳”的四季轮作模式成型。
  “去年11月底到今年3月,木耳空棚期间,我们按照多元化周年轮作栽培模式,种了8棚的羊肚菌,仅此一项就收入8.5万元。”刘成学高兴地说。
  截至目前,李峻志团队已在全省五地市八县(区)建设了10余座乡村产业示范带动基地,相继示范栽培优特食用菌1000余亩2000余万袋,近5年为地方培训食用菌产业技术骨干、职业农民、乡镇干部、从业农户等41场4000余人次。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