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黄龙县 锚定“生态+产业”走好强村富民路
  本报记者 杨磊 通讯员 冯星
  近年来,黄龙县以“千万工程”为指引,立足自身优势,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白马滩镇神玉村的蝶变始于党建引领的“破冰之举”。发展初期,面对村民的顾虑,8名党员带头,联合12名群众先行先试,改造58间房屋发展民宿。2022年,这20户共分红67万元,最高一户达4.6万元。真金白银的收益,打消了村民的疑虑。2023年,100多户村民主动加入民宿改造队伍,民宿集群初具规模。
  56岁的村民全文玲是民宿经济的受益者,她说:“院子四间房改成民宿,旅游季天天住满。闲时在一家民宿上班,每月3000元工资,两份收入攥在手里,日子踏实得很。”神玉村通过“支部引领+合作社出资+企业运营+群众分红”模式,建成露营基地、神玉书局等项目,千人火锅宴声名远扬,节假日场场爆满。
  产业引擎持续发力。2022年,神玉村打造印象圪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红色故事、生态景观、民俗文化融入课程,运营良好。2023年,全村旅游综合收入达6384.56万元,85人当民宿管家,25名青年返乡创业。“回来开农家乐,每月挣1万多元,比在外漂着踏实。”农家乐负责人江晓明感慨道。
  梁家河村则以“人居环境+”理念激活乡村潜力。“院子改民宿,去年纯赚6万元。”村民黄福锁指着自家民宿招牌笑言。村里盘活闲置院落,建成13院“一院一主题”的“乡窑”民宿集群,“吃住行学养”功能齐全。“我每月工资3500元,守着娃挣钱,比打工舒心多了!”民宿管家薛天玲说。
  环境整治是“点睛之笔”。“以前污水靠蒸发,现在管网通到家门口。”村民陈继明说。村里清理河道800米,铺设排污管网10公里、天然气管道55公里,装路灯30盏,边角地变停车场。“红黑榜评‘最美庭院’,谁都不愿落后。”村民郭金平介绍,家家户户种花种草,墙面绘渔猎故事,村庄成了“步步皆景”的公园。
  梁家河村还以渔猎文化为主线,建成渔歌码头、人面渔桥,推进渔文化博物馆建设。“游客学剪纸、体验垂钓,文化味儿就是吸引力。”梁家河村党支部书记刘克强说。主街区植入乡愁元素,林间栈道勾勒“鱼游水间”意境,村民实现“出门逛公园、家门口有广场”的愿景。
  如今,黄龙县47个村实现“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全覆盖,4村成“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让每个村庄都找到振兴密码。”黄龙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方冲伟说。从神玉村的文旅兴旺到梁家河村的精致发展,黄龙正用实干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