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点钞声到车辙印
解码农信人的服务“法宝”
  本报记者 赖雅芬
  在日复一日的点钞声中,在风雨兼程的车辙印里,陕西农信人用匠心与智慧,将寻常工具打磨成金融服务的“法宝”,把“金融为民”的情怀融入点滴服务中,在三秦大地上根植沃土、生生不息。
  营业厅里,智能柜员机化身“高效服务先锋”。存取款、转账、查询等业务随到随办,为群众省下宝贵时间。这台机器是陕西农信优化网点服务、提升客户体验的生动写照,它闪烁的屏幕是照亮了乡村金融服务的“便民之光”,体现的是服务的效率与延伸。
  小小的Pad是陕西农信人的“移动服务站”。客户经理们带着它走进偏远乡村、深入企业工厂,打破了服务的时空限制。只需轻轻一点,就能为客户现场办理开卡、签约、贷款申请等业务。它跨越了地理的阻碍,让金融服务不再局限于柜台,而是延伸到客户的身边。
  翻开笔记本,密密麻麻记录的不仅是客户的经营状况、资金需求,更是乡村发展的民情百态。客户经理还会将最新的金融惠民政策、支农支小举措详细誊写其中,在走访时对照笔记,既能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又能把政策红利送到百姓身边。
  计算器的按键在指尖快速起落,传票算的纸张在案头翻飞,这是陕西农信人锤炼专业技能的日常。在快速运算的节奏里,农信人追求着分毫不差的精准度,每一次准确的计算,是对客户资金安全的有力保障,是对金融秩序的坚守。
  当练功钞出现在“小小银行家”的活动现场,就变成了启蒙孩子们财商的“魔法道具”。稚嫩的小手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认真地练习点钞,好奇的眼神中满是对金融世界的探索。通过一张张练功钞,孩子们不仅学会了认识货币、辨别真伪,更在寓教于乐中培养了理财意识。
  摩托车载着农信人翻山越岭、穿梭在乡间小道,抵达有金融需求的地方。它是农信人连接城乡、服务农村的“亲密伙伴”。车辙印刻下的,是他们服务“三农”的坚定足迹,是对“扎根乡土、服务乡亲”承诺的践行。
  “沙沙沙……”此起彼伏的点钞声在营业厅流淌,这是农信人独有的“服务交响乐”。翻飞的指尖、专注的眼神,不仅是对业务技能的极致追求,更是用最质朴、最实在的方式,守护着乡亲们的每一分积蓄。
  内容丰富的宣传册是农信人递到乡亲手中的“金融防护盾”。每一页都藏着守护百姓“钱袋子”的实用智慧,反假币知识、防诈骗技巧讲得明明白白。他们用通俗易懂、清晰直白的话语,为乡村筑起一道道抵御金融风险的坚实屏障,让金融安全意识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从传统纸笔到智能设备,从手工操作到科技赋能,不变的是“以心换心”的服务初心,是对每颗种子、每份耕耘的金融守望。这些勤劳质朴、精耕细作的执着,便是农信人服务实体经济最深沉、最踏实的注脚。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