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坚守与创新:为网络文明注入时代亮色
——2025陕西网络文明大会专题活动侧记
    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曹丹妮
  七月的榆林,天高云阔,一场关于网络文明的思想碰撞在这座塞上名城精彩上演。7月29日下午,2025陕西网络文明大会新时代网络文明培育专题活动在榆林传媒中心举行。来自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12位代表,用他们的坚守故事和创新实践,共同勾勒出一幅网络文明建设的新图景。
  当80岁的路生梅缓步走上讲台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在陕北佳县行医56年的“人民医护工作者”,将毕生奉献给了基层医疗事业。如今,她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网络空间。“网络空间连着孩子们的未来,也连着国家的未来,守护孩子们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希望。”从青春芳华到白发苍苍,这位医者用坚守诠释了责任的真谛。而今,她向全社会发出邀约,呼吁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让每一则网络信息都传递温暖与善意。
  在数字化浪潮奔涌的今天,如何培育具有良好网络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卓见解独到。这位数字治理专家指出,网络文明建设需要把握“秩序与活力的平衡”,他形象地将教育工作者比作“精神育种人”,倡导用创新的教学方式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西安市教育局副局长李鹏程分享了当地的教育实践。从开设网络文明课程到家校协同机制的建立,这些创新举措正在帮助青少年在数字世界中健康成长。2023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常瑞雪作为学生代表,用青春的声音承诺:“我们要做理性网民,传播正能量。”
  渭南市委副秘书长宫欣旺用三个生动故事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网络的精彩碰撞。秦腔剧网络走红、“三根葱”本土IP破圈,这些案例证明传统文化在网络时代依然焕发着强大生命力。
  安康市汉滨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徐信波分享了当地文化惠民平台的创新实践。从解决群众“微心愿”到举办传统节庆活动,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更在网络空间播撒下被称作文明的种子。
  在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围绕“网络文明建设中的个体伦理意识与社会责任”展开深入探讨。群众新闻网总编辑沙莎提出,主流媒体要在情绪价值、责任担当、内容创新三个维度协同发力。相声演员苗阜、企业家兰向辉等也从各自领域建言献策,共同描绘网络文明建设的美好蓝图。
  活动最后,省委宣传部为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授牌,成立陕西省新时代文明实践研究中心。这标志着陕西网络文明建设将迈入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并重的新阶段。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