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田间”成长课”
    7月24日,乔小艳教儿子梁嘉轩如何打掐西红柿多余枝芽。

  本报记者 杨磊 文/图
  七月的大棚暑热蒸腾,汗水顺着梁嘉轩的额头滴落在地上。母亲乔小艳的手指小心捏住西红柿茎叶间一枚嫩芽:“看见没?这个芽要掐掉,它不结果,反而浪费了养分……”7月24日,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康家沟村的温室大棚里,12岁的梁嘉轩屏息凝视。
  2024年,乔小艳一家还在城里生活。眼见两个儿子渐长,生活的分量沉沉压肩。她决心返回康家沟村创业,三座栱棚与一座温室大棚成了新“战场”。
  自此,泥土成了梁嘉轩的课堂。假期里,他从送水递物开始,渐渐熟悉了“点花”“打掐棉芽”“水肥一体”这些带着泥土味的词语。瘦小的身影常淹没在绿叶丛中,成了母亲最可靠的帮手。
  母亲劳作的姿态深深刻进少年心底:晨曦未至,她已在大棚里弯腰;归家刚放下碗筷,又忙着洗衣清扫。最让嘉轩挂心的是天气变化时,母亲需冲进大棚压风口,雨停又要及时通风——她如一棵坚韧植物,根系深扎土地,枝干竭力撑起家庭的晴空。
  当暑假作文题为《我的妈妈》时,梁嘉轩内心的情感奔涌而出:“在宇宙中,地球若是一粒不起眼的尘埃,我的妈妈也在这茫茫苦海中,不会多么的耀眼……”他写下母亲日复一日无人喝彩的劳作,更写下灵魂的觉醒:“妈妈对社会或许没什么作用,但对于我来说就是一个英雄。”
  乔小艳倚着大棚门扉歇息时,接过儿子的作文。阳光穿过棚膜温柔地落在纸上,抚过那些稚拙却沉甸甸的文字。她读着,眼中闪烁起微光,如露水悬于叶尖;悄悄擦拭眼角,再抬头时,脸上漾着动人的笑意,仿佛所有辛劳,这一刻都值得。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