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8日
“沉睡”农房的“二次创业”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乡村老宅改成民宿,“流量”变“留量”;传统村落“潮”出圈,唤醒变焕新;市民进村成时尚,进入变融入……近年来,陕西各地因地制宜盘活闲置农房,将这些田园风格的沉睡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了“闲置房”变“致富屋”,“冷资产”变“热财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更多活力。
1 闲置老屋变民宿激活“宿”愿
盛夏时节,走进西安市蓝田县前卫镇将军村,青山环抱下的村庄绿树成荫,溪水潺潺。在山水之间,露营基地、咖啡店、民宿掩映其中,传统与潮流在这里碰撞出乡村文旅新火花。
穿过花海绵延的林间栈道,来到了将军故里·疙瘩村民宿。庭院里小孩荡着秋千嬉闹,一旁的大人围坐品茶,尽享悠闲时光。
“过去,村里基础条件不好,一些村民搬走了,留下了很多废旧的老房子。这几年,我们以‘民宿+’模式推动乡村多元发展。现在村里大变样,游客多了,村民的日子也更有盼头。”7月19日,村党支部书记康军安站在民宿门口,欣喜地讲述村子的变化。
乡村游逐渐升温,民宿产业随之在将军村蓬勃兴起。“我们村集体和企业合作,将20多间荒废的老宅改造成民宿。2023年9月开始运营,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25万元分红收益。村民不仅能拿租金,还能在家门口就业。”康军安说,目前,村里有2家高端民宿,5家精品民宿,节假日的时候一房难求。
如今,这些各具特色的民宿已成为民宿集群,将军村不再是仓促的打卡点,而是一个宜养宜游的生态会客厅,年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共带动临时用工500余人,13名家庭妇女成为民宿管家。
在民宿的带动下,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一幢幢老房子的改造,氛围感拉满的咖啡馆、古色古香的特色餐厅、趣味十足的陶艺馆应运而生,村里的人气越旺,村民也尝到了甜头。
年过六旬的村民刘新宽不仅当上了房东,还成了村里咖啡馆的园艺师。“村子越来越漂亮,还有了新花样。在家门口上班,老房子还能收租,以前都不敢想。”刘新宽说。
这种“民宿+”促进乡村发展的模式在我省遍地开花。不仅是将军村,众多乡村探索出闲置农房盘活的新路径,激活“沉睡”资产,不仅提升了村容村貌,还催生出休闲康养、文化体验、研学实践等新业态,为乡村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2 传统村落兴文旅撬动“钱”景
连绵不断的茶山层层叠叠,碧绿如染,古朴别致的民居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来到藏于群山之间的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天宝村,一幅山水画卷跃然眼前。
“据记载,最早在天宝村里居住的有陶氏和陈氏两大家族,后来陆续迁来其他姓氏的人,村里有保安、天宝、黄金、何家4大古寨。”扫描村史馆墙上的二维码,天宝村的历史被娓娓道来。
2016年,天宝村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为了保护传统村落、守护乡土文脉,2019年,天宝村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开工建设,对核心保护范围内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
“村里的民居经修缮后,风格统一,特别漂亮。依托这一资源优势,我们联合‘陕茶一号’茶叶、油茶、李子园等产业园区,探索发展乡村游和研学项目,把闲置农房用来做农家乐、村史馆,不仅吸引了游客,很多村民也回来了。”双龙镇新华社区(新华社区由原来的新华村和天宝村合并而成)党支部书记缪正祥说。
近年来,汉滨区统筹乡村建设,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完成保护修复国家传统村落8个。随之,天宝村从“藏在深闺人未识”摇身一变成为当地有名的游玩、住宿、餐饮“网红村”。
实现美丽蝶变后的天宝村,吸引不少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为家乡旅游再添一把“火”。
去年,34岁的姜峰把自家闲置的老宅院改造成“窗外即青山,一览好风景”的特色民宿,今年10月就能开门迎客。“我想把游客留下来,体验休闲采摘、品尝农家美食,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姜峰干劲十足。
古老乡村、悠久历史、美丽生态在此交相辉映,共同绘就天宝村焕发新生的生动图景。
像天宝村一样,我省众多传统村落由“静态保护”走向“活态利用”,带动当地旅游升温,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79个,省级传统村落484个。它们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闪烁着历史的光芒。
3 “新村民”与村庄的双向奔赴
2022年8月1日,邱瑾和家人一起搬进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四皓村,圆了母女俩的田园梦。“妈妈一直想有个院子,反复比较后,我们选择了离城近、自然风光又好的四皓村。”邱瑾笑着说。
“这个院子之前闲置了很多年,我刚租的时候很破旧。让我这么一收拾,是不是可美了?”走进邱瑾的院子,花团锦簇、绿意葱茏。娇艳的凌霄花爬满了围墙,一旁的几株绣球花悄然绽放,墙角下用绿植、石头打造的微景观精巧灵动。二楼的茶室更是别具一格,各种茶具、乐器整齐摆放,艺术气息扑面而来。三年来,邱瑾把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都倾注在院子里,在她的改造布置下,小院越来越美。
“我在这里的乡村生活是有温度的。”对邱瑾而言,住进村里,她不仅过上了田园生活,更收获了真挚的邻里情。她擅长唱歌,就给村民教,带大家一起站上文艺演出的舞台。乡亲家里过红白喜事,她从不缺席,谁家有困难,她都力所能及伸出援手。
同时,邱瑾也经常得到村民带给她的温暖。“隔三岔五,他们就会给我送些土鸡蛋和自家种的菜,还给我修菜园,我们相处得就跟亲人一样。”如今,邱瑾已完全融入村里的生活。
在四皓村,像邱瑾一样的“新村民”还有很多。做乡村规划设计的王悦把工作室搬进了四皓村。五年前,王悦与房东签订20年合约,以一年5万元的租金在村里租下一处院子,起名“暖屋”。“这里慢节奏的生活让我感觉心安,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也给我的设计带来了很多灵感。”王悦说。
四顾皆青山,入目皆成画。秦岭山下的四皓村以高颜值吸引越来越多市民,老村民有了新邻居,村庄有了发展新方向。“这几年,我们将村里的闲置农房出租,20余位新村民以长租形式签下这些院子,带动村民年增收30多万元。”村党支部书记骆小爱说。
城市市民进村生活,渐成一种时尚。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对乡村而言则解锁了新的增收密码。
曾经斑驳的砖墙重现光彩,荒芜的庭院笑语满盈,寂寥的古村焕发新生……闲置农房的这些改变不仅是一座座农房的新生,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