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行走乡村看振兴
绿叶底下蕴“新机” 方寸庭院生“魔力”
  本报记者 赖雅芬
  盛夏的秦巴山区,暑气蒸腾,但在白河县的沟壑山梁间,一片片肥厚油亮的魔芋叶撑起绿荫,底下正孕育着“黑金疙瘩”。农家小院里也有别样的风景——房前屋后、窗台墙角,一个个不起眼的塑料盆里,同样生长着生机勃勃的魔芋苗。
  “可别小看这‘巴掌地’上的盆盆罐罐!”7月25日,麻虎镇里龙村村民雷地凤指着自家院角的魔芋,脸上笑开了花,“去年就靠这些魔芋,净赚了1万多元。家门口这点闲地方,真成了‘聚宝盆’。”
  雷地凤口中所说的的“庭院魔芋”,正是白河县今年力推的轻质化盆栽模式。今年初,《白河县魔芋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正式落地,为这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明确了掘金“魔”力的路线图。开局之年,势头猛进,全县魔芋种植面积一口气新增1.1万亩,总规模升至5.58万亩。
  在中厂镇一处缓坡林下,陕西秦楚农耕公司的技术负责人李延刚正带着几名农户查看魔芋长势。“海拔600米~1200米,最适合发展林下种植。你看这林子底下阴凉湿润,魔芋长得又壮,病害又少。”他介绍,按照县里的规划,未来三年要打造3万亩林下魔芋产业带和1万亩优质种芋繁育区。不远处,一片玉米地郁郁葱葱。仔细看,玉米秆下魔芋苗正茁壮成长。
  村民叶秀安的地就在示范带边上。在公司的统一供种和技术指导下,他今年采用了标准化种植:“以前自己瞎种,亩产低,品质也一般。现在按标准来,水肥、防病都跟上,效益一下子就上来了。”
  魔芋娇贵,怕涝怕病。如何让种植户心里更踏实?白河县打出了组合拳。在茅坪镇的一片魔芋基地内,县农技服务队小分队正在现场指导。除了专家手把手指导,还有政策“兜底”。白河县强化政策性保险作用,投入财政资金222万元,惠及46个新型经营主体,为种植户撑起“保护伞”,让他们敢种、放心种。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在中厂镇隆勋魔芋食品公司,车间里机器轰鸣,一股独特的魔芋清香在空气中弥漫。流水线上,洁白的魔芋精粉经过一道道工序,变身为即食魔芋凉皮、魔芋丝结等产品。“今年鲜芋加工转化率突破38%了!”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深加工后,附加值能翻2.3倍!我们还在不断研发新品。”
  眼下,白河县正以全链思维激活一颗颗魔芋的“魔力”。这生于林下,长于庭院,兴于科技的“黑金”产业,如同一张生机勃勃的绿网覆盖山乡,正将秦巴山区的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地转化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