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砖一瓦筑起万千“宜居梦”
——陕西农村住房从“安全保底”迈向“宜居提质”
    7月10日,雨后的程东村空气怡人、草木一新。

    7月3日,韩潘科在自家小院打理菜地。

    7月13日,工人正往墙上分层压抹高延性混凝土。

    7月10日,天气渐晚,詹永凡的农家乐里灯火通明。

  本报记者 杨杰 文/图
  盛夏时节,万物并秀。漫步乡野,满目皆景。
  修缮一新的民居在绿意掩映中错落有致,一门一窗连着群众满满的安全感与幸福感;宜居宜业的村落在活力涌动中迎来新生,一砖一瓦生出乡村振兴的更多希望与可能……这番欣欣向荣之景正是我省保障民生、夯实发展根基的有力见证,更多“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安有所业”的故事正在广袤乡村不断续写。
  1 旧居焕颜心更稳
  7月3日,晨光刚漫过砖墙,西安市蓝田县安村镇韩寺村村民韩潘科就在自家院里忙活起来。干净整洁的两层小楼静静立在那,门口的柴火码得整整齐齐。清扫院子、打理菜园……这些看似寻常的场景里,却藏着他梦寐以求的烟火气——住进新房后,打心底里踏实。
  “现在不管刮风下雨,人都能睡个好觉,这放在以前都不敢想。”站在屋前,韩潘科不禁感慨,思绪被拉回从前,“三间土坯房,一到下大雨,就得赶紧踩着梯子,拉起塑料布盖房顶,光害怕把哪儿没遮住。”在他的记忆里,连阴雨天最让人发愁。
  为切实保障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安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每年根据农业农村、民政等相关部门提供的农村低收入群体清单,逐户开展住房安全鉴定,并通过农户自筹资金为主、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的方式,对鉴定为危房的住房实施改造。
  韩潘科心头的愁事也因此迎来转机。2022年初,村上对群众住房安全情况展开摸排,他的老房子被纳入危房改造计划。那年刚开春,他就找来施工队开工。同年7月,看着刚竣工的新房,他心里说不出的高兴。“新房子一盖,房间多了,放东西更方便,娃们回来都有地方住。”韩潘科说。
  住房是根。根扎稳了,人心才能稳。
  走进韩潘科的新房,窗明几净,客厅摆着他自己用核桃木做的根雕摆件和茶台,方寸之间尽显雅致。“现在房子修好了,我就没有后顾之忧,平时在附近打点零工,还经营个小磨坊,生活也更有盼头。”提及眼下,韩潘科欣喜不已。
  窗外菜地里,豆角枝蔓顺着韩潘科搭好的架子“悄悄”往上爬。“就跟这日子一样,一天比一天有奔头。这些可多亏了政策的支持和保障。”韩潘科说。
  韩潘科的住房之变,是我省持续筑牢农村住房安全屏障的生动注脚。
  2021年至2024年,在我省,和韩潘科一样通过危房改造实现安居的群众共有26538户。今年,根据各市(县)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结果上报统计,陕西计划实施农村危房改造4873户,让更多群众“看得见希望,摸得着幸福”。
  2 安居提质暖意增
  七月的天,暑气蒸腾,酷热难耐。
  7月13日,刚过晌午,咸阳市武功县游凤镇腰子村,五和新材料集团技术人员正在指导施工团队加紧作业。几名工人正往墙上分层压抹高延性混凝土,经过七天养护,便可以进行墙体刷白。
  “我们用这种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的新型混凝土加固墙体,更好地将房屋各个结构紧密连接,防止地震中房屋出现整体倒塌或严重损坏,从而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集团陕西分公司总经理李秉泽告诉记者,此次农房抗震改造项目涉及武功县3个镇600户群众,自4月22日开工以来,目前已实施360户。
  住房安全是民生底线的重要刻度。一直以来,我省全面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建设企业等多方资源,组建专业技术团队,依托先进成熟的抗震改造技术,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办好、办实农房抗震改造工作,坚决守牢房屋安全底线。
  “陕西农村地区的房屋以砖混结构为主,大多是群众依据经验来建造的,很多都存在建筑材料差、抗震承载力低等问题。”集团研发中心总监卜新星介绍,他们利用高延性混凝土条带来加固农房,施工简单,成本还低,抗震加固效果更显著。
  旧居焕新颜,百姓栖身愈感安稳。
  “二十多年的老房子,现在大变样,住着更安全,我还没花一分钱。”在西安市蓝田县孟村镇樊家村,村民赵导贤家的房屋四周被加固得结结实实,墙都重新粉刷过。“原来掉皮裂缝的问题全解决了,房修好了,我心里也亮堂。”赵导贤说。
  “这施工简单,很快就弄好了,不影响我们正常生活,还给房子上了一道‘保险’。”说到农房抗震改造,西安市长安区太乙宫街道太乙村村民汪根柱连连称赞。
  ……
  2021年到2024年,中央和省上财政共计投入17.6226亿元,用于我省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其中农房抗震改造项目惠及群众50573户,今年计划实施改造5118户。农村住房的“安全升级”让安居触手可及,更为群众攒足了把日子过红火的信心和劲头。
  3 宜居兴业活力足
  在杭州打拼了近十年,33岁的詹永凡还是决定回村创业。
  回去干什么?
  “厨师,我的老本行。”
  为啥要回去?
  “村上这两年有了大变化,机会更多了。”詹永凡答。
  晨雾弥漫,安康市汉滨区新城街道程东村隐匿于一片葱茏之中,空气里满是草木清香。路两旁的农家乐别具一格,门上挂着的玉米串、红辣椒被雨水洗得发亮,白墙灰腰线的民居为村子添了几分素净。
  去年7月,程东村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提升,着力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并瞄准农家乐这一支柱产业展开布局。
  7月10日7时,小村才刚“醒”,詹永凡就已完成当日采买,返回家中。将食材一一卸车,分类整理后,他掏出手机查看今天的订单:二楼两桌、露台三桌……对照着单子,他便开始配菜。
  到了饭点,楼上、院子坐得满满当当。厨房里传出锅碗瓢盆的碰撞声,院子的欢声笑语传得老远。“一鸡两吃”“三味鱼”……一道道鲜香味美的农家菜为詹永凡的农家乐积攒下了好口碑。
  北依香溪洞景区,东邻牛蹄岭战斗遗址公园,距离城区仅有5公里,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给程东村带来更多发展先机,但要真正盘活资源,促进产业升级还要再下一番功夫。
  2021年,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与省农业农村厅等联合出台《陕西省宜居型示范农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新建、改造等方式,在全省建设“功能现代、风貌乡土、成本经济、结构安全、绿色环保”的宜居型示范农房。
  汉滨区抢抓政策机遇,充分发挥政府补助资金撬动作用,加速乡村颜值焕新,让群众尝到宜居宜业带来的甜头。
  “我们将民宿农家乐奖补与宜居农房建设奖补相结合,村上统一进行室外改造,室内由村民自行改造,并对40余家农家乐统一标准,升级打造精品农家乐集群,年收入达700万元。”程东村党支部书记李锦斌说。
  如今的程东村,看得见人流汇聚的兴旺,闻得到蔬果遍野的清香,触得到产业跃升的脉动,一幅宜养、宜居、宜游、宜业的和美画卷正在秦巴腹地缓缓舒展。
  截至去年,全省累计建设完成宜居型农房13356户,切实改善农村群众居住条件,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从“安全保底”到“宜居提质”,我省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工作的不断升级,藏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的变迁里,垒起群众的心之所向,描出民生关切的温暖底色,筑成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石。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