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21日
平利:建设幸福河湖 绘就水美乡村




李冀安 张根
夏日傍晚,漫步于坝河河滨道已成为平利市民的日常休闲方式。碧波荡漾的河面、绿树成荫的堤岸、嬉戏追逐的孩童、悠闲散步的老人,与远处苍翠山峦、近处清澈河水共同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平利县积极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河湖管理保护水平,先后荣获全国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县、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县推进”试点县等称号,长安河、蒋家坪分别获评国家及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石牛河、黄洋河平利县段分别获评省级幸福河湖等称号。平利县河湖长制工作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工作经验在2025年全省河湖长制、林长制工作会上交流。全县1083条河流中,坝河、黄洋河等4条为汉江一级支流。通过建立“河长+”“五长治河”工作机制,发挥177名河湖长、22名警长、245名护河员,形成多部门联动治理格局,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目标。如今,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幸福河湖已成为平利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名片,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1 下好河湖管理“一盘棋”
平利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任务,切实履行“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责任。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治河、养河、护河”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策略,针对不同河流特点制定“一河一策”“一河(湖)一档”方案并实行动态更新。目前,已完成县域内18条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划界工作、健康评价及岸线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创新建立“河长+警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司法局长”五长联动机制,完善责任清单和考核管理办法。县主要领导带头开展巡河督导,发现问题立即通过《重要事项督办单》等形式交办整改,形成责任单位迅速整改、督考办督办问效、纪委监委跟踪问责的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河湖长制真正落地见效。让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湖库都有人管、有人护。
位于平利县中西部的大贵镇,境内有黄洋河等3条河流穿境而过。通过建立\"河长+警长+护河员\"三级责任体系,配备各级管护人员32名,实现了境内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黄洋河清澈的河水滋养着两岸沃土,成为当地生态保护的典范。从2018年就担任护河监督员的王小东,每天都要巡河。王小东说:“现在水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素质也提高了。”
平利县健全河长+基层网格员河湖管理体系和平台监控数字孪生系统,配套建设廊桥等亲水设施,定期开展“保护母亲河”志愿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县水利局局长陈涛表示,通过健全管理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众参与等多措并举,全县河湖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建设幸福河湖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水岸联动确保水清岸绿
水环境污染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源头着手、综合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必须坚持源头治理。”时任平利县长安镇镇长梁明说,该镇通过实施截污治污、管网建设、河道整治、活水工程等系列措施,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自2021年起,长安镇结合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采取“一村一策”的方式推进污水和垃圾治理,累计投入资金6000余万元。梁明表示:“我们建立了常态化河道巡查机制,发现问题立即溯源整改,确保污染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平利县长安镇中坝村5组黄家湾小溪的治理成效显著。这条流入石牛河的小溪沿岸居住着60多户村民,过去生活垃圾和污水直排导致河道污染。长安镇投入100万元专项资金,全面清理河道垃圾并完善污水收集系统。如今小溪水质明显改善,村民环保意识显著提升,部分村民还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起农家乐。梁明强调:“河湖治理是长期工程,只要持之以恒,3到5年内就能实现水清岸绿的治理目标。”为巩固治理成效,长安镇建立了镇村两级联动机制,明确各级河长职责,配备专职护河员,将河道管护纳入人居环境整治范围,持续开展河道及周边环境整治,有效改善了河流生态环境。
平利县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境内监测断面水质持续稳定在国家Ⅱ类标准以上,地表水优良率达100%。这一成果得益于完善的管护体系和有力的治理措施。该县建立了“县级管干流、镇村盯支流、全民护绿水”的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县级河长季度巡、镇级河长月度巡、村级河长周巡、护河员日巡的四级巡查制度。同时坚持问题导向,重点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排污口排查,常态化开展“清四乱”专项行动,河湖“四乱”问题发生率大幅减少,规范化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在重点流域治理方面,平利县以坝河、黄洋河流域为重点,实施了水系连通、污水治理、水土保持等系列工程。目前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67座,铺设污水管网170公里,治理河道6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0平方公里。为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在主要流域投放滤食性鱼苗10万余尾,构建了完善的水生态净化系统。
近年来,平利县累计投入4.5亿元用于水环境治理,实施了水美乡村建设、污水治理整县推进等重点项目,创下县域水环境治理投资新高。通过系统治理,全县实现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保障。
3 绘就绿色生态新画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金沙河上,护河员朱庆善已经开始了他的日常工作。“常在河边走”是他的必修课,沿河巡查,清理河道垃圾,遇到水体污染情况及时上报。“我走路巡河,一趟下来要一个多小时,得益于连年的保护河道宣传,现在河道很干净。”朱庆善说。石牛河作为县城主要供水水源之一,其29.8公里的河道安全直接关系着城区居民的饮水安全。
近年来,平利县深入推进河湖长制改革,聚力建设水美乡村,在河湖管理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古仙湖成功创建国家湿地公园,石牛河获评省级幸福河湖和省级水利风景区,蒋家坪建成省级水土保持示范园,黄洋河被评为省级幸福河湖,实现了从“美丽河湖”到“幸福河湖”的跨越式发展。
平利县水利局工作人员介绍,全县将幸福河湖建设与乡村振兴、水源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划定水源保护区、编制“一河一策”方案、开展河流健康评估等措施,系统推进河湖治理。同时建设了石牛水街、亲水公园等景观设施,设置150块河长制宣传牌,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河湖保护,形成了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
石牛水街的建设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水街小院老板吴菊说:“以前在家经营农家乐,现在搬到水街后,夏季烧烤生意火爆,日营业额可达万元。秋季转为承办酒席,客流量依然可观。”长安镇依托石牛水街,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发展“夜经济”,通过“啤酒龙虾节”“泼水节”等特色活动吸引游客,既促进了文旅产业发展,又增加了农户收入。
此外,平利县坚持园区、镇区、景区同步建设,坚持三产融合发展,以水兴旅、以河为脉、以水促农。建成天书峡、桃花溪等水利景区,举办亲水旅游节等活动,打造水美经济。同时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改善水环境质量。在农业方面,推广稻渔综合种养模式,2024年陆基养殖面积达9700立方米,稻田综合种养5100 亩,同比增长15.78%,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接下来,平利县将继续深化河湖长制,推进河湖系统治理,巩固提升现有幸福河湖建设成果,加快创建新的幸福河湖,推进全域幸福河湖高质量发展,推动全域水环境高质量发展,让优美生态环境更好地造福当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