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基层见闻
“桃”醉盛夏富乡村
  本报记者 张恒
  盛夏时节,瓜果飘香。7月18日,走进位于杨凌示范区五泉镇桶张村的东富种植专业合作社蟠桃园里,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尝尝刚开园的‘中蟠19’,一口下去就知道啥叫‘蟠桃界的天花板’!”合作社理事长张富川抹了把额头的汗,手里举着的一个大蟠桃,脸上笑开花。这位被村民唤作“蟠桃哥”的汉子,眼角眉梢都透着自豪——今天刚摘下的果子,已经被老客户全部预订。
  谁能想到,这片飘着桃香的园子,曾是村民眼里的“老大难”。“以前这块地,满地都是碎砖烂瓦。”张富川指着身后的蟠桃园感慨万千,“光清理这些杂物就花了三年,现在土里抓一把,全是黑黝黝、肥沃的腐殖质。”2017年,揣着一摞农技书籍,这个当初连花芽叶芽都分不清的“门外汉”,一头扎进了这撂荒地,硬是把自己学成了“土专家”。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本事。”张富川掰着手指头,细数起“智囊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授王安柱手把手教疏花疏果;杂果专家张志诚带着测土仪蹲在地里“把脉问诊”,陕西农林职业技术大学的马文哲教授送来有机肥配方……专家的“金点子”,成了果园丰收的“定心丸”。
  张富川逐渐摸索出一套精准养果的门道:每棵树严格控制,一般只留60颗果子,每亩产量稳稳控制在2000公斤,果子甜度?妥妥18度以上。今年还摘出了个1斤3两的“桃王”。好果子不愁卖,蟠桃刚一开园,老顾客就抢着要,每斤果子售价10元。
  蟠桃红了,村民也能增收。65岁的张恩宽拎着竹篮穿梭在桃树下,摘果、套袋、装箱。“年轻在外打工奔波,现在守着家里几亩地,每 月稳稳 在这里 领3000元工资,日子过得舒坦滋润。”老人皱纹里的笑意,比桃汁还甜。村民张强更是跟着“蟠桃哥”学到了真本事,他家7亩桃园去年净赚10余万元。“打工时一年来回折腾,顾不了家也攒不下钱。种植桃树成本低,只要肯努力,每年收成也乐观。”张强说,他还要跟着张富川试种蟠桃新品种,把果子种好。
  看着眼前这片郁郁葱葱的桃园,桶张村党支部书记张永红满是欣慰:“能人回乡,荒地生金!当初劝他回来这步棋,真是走对了。”
  如今,这近百亩的“金果果”,实实在在带动了周边20多户农户增收,昔日的“荒疙瘩”,真正变成了乡亲们致富的“聚宝盆”。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