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16日
豇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商洛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聂淼
豇豆耐高温,喜强光,耐旱力较强。豇豆采摘间隔期短,病虫害种类多、危害重。因此,做好豇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对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防治
翻耕晒垡 播种前,彻底清洁田园,深翻土地30厘米,晾晒土地5~7天。
轮作间套 选用适合当地的抗性品种,宜与玉米等粮食类或叶菜类作物轮作倒茬,保持适宜的土壤环境。
高温闷棚 宜在夏日高温强光下进行。闷棚应在土壤灌水、覆膜后密闭棚室20~30天,其中至少有累计15天以上的晴热天气;根结线虫等土传病害严重的地块应先均匀撒施氰氨化钙,再旋耕混匀起垄,覆膜后膜下灌水,密闭闷棚时间不少于20天,20厘米土层的温度不低于40℃。闷棚消毒后揭膜通风或晾晒7~10天,使用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种植。
科学施肥 施足基肥育壮苗,多施有机肥和菌肥,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第一节花序坐果后,每隔7~15天追施一次复合肥,补充缺失的中微量元素;在苗期、花芽分化期、坐果期、籽粒灌浆期喷施叶面肥。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 合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或释放天敌,在苗期喷施生物农药压低虫源基数,施药7天后棚内释放小花蝽、捕食螨等防治蓟马,释放丽蚜小蜂等防治粉虱,释放姬小蜂或潜蝇茧蜂等防治斑潜蝇,释放食蚜蝇等防治蚜虫。释放天敌后做好病虫害监测,及时施药防治并注意保护天敌。
物理防治
防虫网阻隔 选用40~60目防虫网,适宜目数根据靶标害虫、生产环境和栽培模式等因素综合考虑。防虫网棚需加强通风、排水和遮阳等设施建设。
诱虫板诱杀 在非天敌释放的地块,悬挂黄色诱虫板诱杀斑潜蝇、粉虱、蚜虫等成虫,悬挂蓝色诱虫板或蓝色诱虫板+蓟马信息素诱杀蓟马。每公顷悬挂20~30张,苗期高出植株顶部15~20厘米,生长中后期悬挂在植株中上部。
杀虫灯诱杀 连片种植的露地豇豆,宜架设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和蝼蛄等地下害虫,成虫发生期开灯诱杀。
地膜覆盖 覆盖黑色或银黑双色地膜,银色朝上驱避蓟马、蚜虫等害虫,防止蓟马、斑潜蝇等落土化蛹或阻止土中害虫蛹羽化,黑色朝下防治杂草,四周用土封严盖实。优先选用可降解地膜。
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 针对病虫靶标选用农药,采用包衣种子、拌种等方法进行种子处理,防治豇豆幼苗期种传、土传病害、地下害虫等。
生长期处理 幼苗定植前1~2天,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溴氰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噻虫嗪、啶虫脒中的1~3种药剂对苗床进行灌根或喷淋处理。苗期、伸蔓期、开花结荚期喷施氨基寡糖素等免疫诱抗剂。使用时按农药标签控制用药浓度和施药次数,喷雾防治,花期重点喷施花朵,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
采收期用药 采收期优先使用天敌控制和生物农药,不可使用安全间隔期超过3天的农药。
(记者 靳天龙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