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行走乡村看振兴
栽桑养蚕“破茧成蝶”向高飞
  本报记者 曹丹妮
  盛夏时节,榆林市吴堡县寇家塬镇的千亩桑园郁郁葱葱。7月2日一大早,杨家塬村的蚕农杨文学已穿梭在现代化蚕棚间,细心地喂着第四龄蚕种。“这批蚕再有一周就能结茧,今年用了新推广的方格蔟技术,预计能多产15%的优质茧。”他拨开蚕叶查看蚕宝宝的长势,汗珠顺着脸颊滑落,脸上洋溢着丰收的期待。
  寇家塬镇坐落于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腹地,栽桑养蚕是这里自古就有的传统。2020年以来,当地政府抢抓乡村振兴机遇,让传统的蚕桑养殖实现了从“散养粗养”到“标准化、规模化”的蜕变;用一组“技术升级+产业链延伸”的组合拳,让这项百年技艺焕发新生。
  与此同时,田家塬村蚕丝加工厂内,桑农宋万正全神贯注地学习技术人员的养殖方法。“原来传统的土法养殖,成活率和吐丝率都没保障。现在技术人员不仅上门指导,还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成活率从70%升到了现在的92%。”他轻抚着蚕房里整齐排列的蚕匾,言语中满是欣喜。这样的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养殖效益,更让村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提起经济效益,杨文学也是喜从中来。“现在家门口就能挣三份钱。”他掰着手指算起账:土地流转金,合作社务工,再加上年底的分红,一年下来的收入相当可观。截至目前,像杨文学这样受益的村民不在少数——寇家塬镇蚕桑产业已带动当地和周边群众就业500余人,村均集体收入较养蚕前新增2万余元,让村民既鼓了“钱袋子”,也挺直了“腰杆子”。
  养殖技艺在提升,产业链也要跟得上步伐。如今,寇家塬镇加工蚕丝的新型经营主体已有4家。走进杨家塬村蚕丝被加工厂,去年投产的蚕丝被加工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李爱琴将雪白的蚕茧铺进绗缝机:“我们开发的五层工艺蚕丝被,自从上线以来就广受好评,最远销到广东。”
  寇家塬镇党委副书记康超介绍,通过招商引资,全镇已形成从桑叶茶、桑葚酒到蚕丝制品的完整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提升4倍以上。据统计,去年,全镇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蚕桑产业综合效益突破600万元,销售额达300余万元。
  夕阳西下,慕家塬村的桑葚采摘园迎来最后一波游客。寇家塬镇人大主席宋佳龙指着远处的加工厂说:“明年我们计划研发更多精深加工的产品,让传统产业真正成为富民支柱。”在这片孕育了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这条穿越而来的“银丝带”,正织出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