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循环链上的“致富密码”
    在标准化牛舍,饲养员正在给牛投喂青贮饲料。(资料图)

  本报记者 黄敏
  时值夏日,延安市志丹县吴堡便民服务中心杨圪崂村,2000多亩高山苹果枝繁叶茂,一颗颗青苹果挂满枝头。山下的养殖场内,50多头西门塔尔肉牛正咀嚼着青贮饲料,装载机来回穿梭将发酵后的牛粪运往果园。一条秸秆变饲草、牛粪育果园的种养循环绿色产业链渐次铺开,每一个环节都藏着“致富密码”。
  6月24日,走进杨圪崂村养殖场,标准化牛舍依次排列,青贮池里堆满了粉碎的玉米秸秆。牛舍内,智能温控系统24小时监测牛舍内的温湿度,自动喂料机将加有乳酸菌的青贮饲料精准投喂到食槽……科技感十足。
  村党支部书记李锋蹲在发酵池旁,用铁锨扒拉着黑褐色的牛粪仔细查看。“牛粪通过益生菌发酵技术,七八天就能转化成优质有机肥。”李锋说,“以前种地直接上生粪,一个没把准果树就烧根、烂根,要是用化肥,对土壤、苹果的品质又有影响。现在有了这‘黑金土’,肥力足,还环保。”
  苹果产业一直杨圪崂村的“金名片”。这两年,村里通过“项目+”等模式投资150万元建成百头养牛场,并与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建立技术帮扶机制,从饲料配比到疫病防治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牛场产生的牛粪经无害化处理后,免费提供给周边村组的村民,用于农田及果园,形成“秸秆——饲料——养殖——肥料——果园”的种养循环绿色发展新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持续稳增收。
  “以前秋收后,秸秆处理最叫人头疼,烂到地里影响耕种,烧了又影响环境,就算有人收购,费人费力不说,还卖不上价。”正在自家果园里除草的村民李桂芳说,“现在好了,村里统一调配,我家果园全部用上了牛粪有机肥,不光化肥钱省了,苹果还能再甜一个度。”
  吴堡便民服务中心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在这里,遍布沟峁的2万亩苹果种出了一个绿色朝阳产业。为了做大特色产业,拓宽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增收的路子,服务中心以杨圪崂村为试点,统筹推进“千头养猪场、村集体果园、互助资金、百吨果库”四大核心项目。目前,服务中心5个行政村共建成村集体100头肉牛养殖场1个,1000头养猪场5个,同时建成5座100吨果库,组建了2支农机服务队,几个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均突破10万元。
  在杨圪崂村,除了果园、养殖场,果库、电商销售等新业态也风生水起,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也使循环产业链得以延长。更让村民高兴的是,“果香牛肥”的田园生活正吸引着周边游客来村里观光打卡,体验采摘的乐趣。
  夏日的阳光下,成片的苹果树与整齐的牛舍遥相呼应。站在村外的观景台上,李锋指着远处绿油油的山峁说:“我们准备打造一个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让每棵苹果树都‘吃’上有机肥,每头肉牛都‘住’进智慧棚,把种养循环产业延伸到‘体验经济’,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