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7月07日
安康:绿色防控绘就现代农业生态画卷
本报记者 李冀安 通讯员 赵国康
“这个装置能模拟茶园蛾类害虫的性信息素,雄蛾飞来就会被捕获,每亩挂3~5个,高出茶冠20厘米就行……”7月3日,记者走进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东旭茶园,翠绿茶垄间悬挂的小桶格外醒目,安康市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手持新型蛾类性诱捕器,向茶农讲解使用方法,一幅“以技护绿、以绿兴农”的生态农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在茶园里,采用生物信息素技术的诱捕器成为病虫害防治的“新宠”。相较于传统化学农药,它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成本低、易操作等优势,能精准“靶向”降低害虫交配率,从源头控制种群数量。茶农们反馈,使用诱捕器后,农药喷洒次数减少了两三次,茶叶检测全部达标。
除了诱捕器,安康市还大力推广黄蓝板、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借助无人机精准施药,构建了多元化的绿色防控体系。晏坝镇的5家茶企4000余亩茶园也在使用黄色诱虫板。目前,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29%,农药使用量持续负增长,茶叶、水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不断筑牢。
在汉滨区智能监测点,虫情测报灯24小时运转,图像识别系统实时分析害虫种类及数量。通过监测数据,能精准确定防治适期,做到“治早治小”。安康市农技中心积极争取实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健全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
采用系统监测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落实“定人、定时、定点”原则,严密监测病虫害发生和扩展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全市建立了120个病虫害监测点、4个智能田间监测点,安装了102台(套)监测设备,在建植保田间监测点9个,为防控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字大脑”支撑。
为了让群众掌握绿色防控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安康市农技中心以“农技专家驻园区·技术服务到地头”活动为载体,开展“线上+线下”的立体服务模式。线下,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与技术指导,在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等地开展水稻、茶园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实施“一核多点、辐射全域”的绿色防控示范体系;线上,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技术服务短视频33期,解答农户咨询100余人次。
从茶园到稻田,从山地到平川,随着监测网络覆盖、技术集成创新的持续推进,绿色防控技术正成为安康农业的“生态底色”。一幅“农药减量、品质提升、生态优化”的现代农业画卷在安康大地愈发清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力。
“这个装置能模拟茶园蛾类害虫的性信息素,雄蛾飞来就会被捕获,每亩挂3~5个,高出茶冠20厘米就行……”7月3日,记者走进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镇东旭茶园,翠绿茶垄间悬挂的小桶格外醒目,安康市农技中心技术人员手持新型蛾类性诱捕器,向茶农讲解使用方法,一幅“以技护绿、以绿兴农”的生态农业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在茶园里,采用生物信息素技术的诱捕器成为病虫害防治的“新宠”。相较于传统化学农药,它具有绿色环保、无污染、成本低、易操作等优势,能精准“靶向”降低害虫交配率,从源头控制种群数量。茶农们反馈,使用诱捕器后,农药喷洒次数减少了两三次,茶叶检测全部达标。
除了诱捕器,安康市还大力推广黄蓝板、太阳能杀虫灯、生物农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借助无人机精准施药,构建了多元化的绿色防控体系。晏坝镇的5家茶企4000余亩茶园也在使用黄色诱虫板。目前,全市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6.29%,农药使用量持续负增长,茶叶、水稻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不断筑牢。
在汉滨区智能监测点,虫情测报灯24小时运转,图像识别系统实时分析害虫种类及数量。通过监测数据,能精准确定防治适期,做到“治早治小”。安康市农技中心积极争取实施植保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加强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用,健全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监测预警体系。
采用系统监测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落实“定人、定时、定点”原则,严密监测病虫害发生和扩展动态,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全市建立了120个病虫害监测点、4个智能田间监测点,安装了102台(套)监测设备,在建植保田间监测点9个,为防控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字大脑”支撑。
为了让群众掌握绿色防控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安康市农技中心以“农技专家驻园区·技术服务到地头”活动为载体,开展“线上+线下”的立体服务模式。线下,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与技术指导,在汉滨区、紫阳县、平利县等地开展水稻、茶园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实施“一核多点、辐射全域”的绿色防控示范体系;线上,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技术服务短视频33期,解答农户咨询100余人次。
从茶园到稻田,从山地到平川,随着监测网络覆盖、技术集成创新的持续推进,绿色防控技术正成为安康农业的“生态底色”。一幅“农药减量、品质提升、生态优化”的现代农业画卷在安康大地愈发清晰,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绿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