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特别关注•
一滴漆“串”起古今多元产业链

 

六月二十六日,岚皋县南宫山镇溢河社区,割漆人秦文富在一棵漆树上选择割口的位置。 
 

6月27日,随着脱水机运转,生漆经过反复搅拌后呈现出更加诱人的光泽。 
 

6月28日,工作室里,郭婷正对着直播镜头,仔细在耳钉胎膜上镶嵌七彩螺钿。 
 

6月28日,在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漆艺制品展示厅,副所长李东旭向记者介绍漆器制作工艺。 
  本报记者 黄敏 文/图  
  在秦巴腹地,一棵棵漆树默默生长,树皮上的刻痕记录着“百里千刀一斤漆”的技艺密码。千百年来,割漆人遵循着时令,腰挎竹篓、手持漆刀,穿梭于山林间,让割漆这门老手艺代代相传。  
  作为一种天然涂料,生漆是从漆树上采割的液体树脂,遇空气氧化后成漆膜,耐腐耐磨、千年不朽。陕西是生漆中心产地,广袤的山林汲养着全国60%的漆树资源,其中可采割漆树220万亩。  
  如今,老手艺碰撞新工艺,这滴漆正“淌”出新花样、“涂”出新色彩——古法漆艺搭配现代设计、非遗工坊融入文创IP、漆器制作接入数字供应链……跨越重重时光,一滴漆正“串”起一条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多元特色产业链。  
  1 深山“割金”,刀尖上的生态密码  
  6月26日晚上11时,安康市岚皋县南宫山镇溢河社区的山林被夜色浸透。割漆人秦文富把装着割漆刀、楠树叶的竹篓往腰上一挎,再戴好头灯,就踏着夜色上山了。  
  57岁的秦文富种了两百多棵漆树,零零散散分布在四周的山坡沟峁。“晚上凉快,生漆品质也更好。今晚我打算割70多棵树、200来个口子。”刚进林子,秦文富就熟练地爬到一棵漆树上,用刀尖在破皮位置划出一个“V”形斜口,再拿出楠树叶折成斗状当器皿,插在豁口下方。几分钟后,乳白色的漆液从豁口渗出,缓缓流进器皿里。  
  生漆,又称国漆或大漆,有很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而它之所以珍贵,还在于割漆不易——漆树产量不高,生长六七年后才能采割,一棵漆树整个生命周期只能割出20斤生漆,一次采集一斤得割千余刀,故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每年夏至到白露是割漆最佳时节。“时令一到就拔刀,这是规矩。”秦文富14岁就跟着父亲割漆,跟这片山林打了四十多年交道。在他看来,割漆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每一刀都蕴含着生态密码。  
  “操刀不能太狠,开口的长度、深度都有讲究。树是有脾气的,伤了它,就割不到漆了。”秦文富说,一个口子七天割一回,一季最多十三刀。这些年,他割十回就收刀,让漆树有充足的时间恢复生机。  
  凌晨的山林,虫鸣阵阵。上树、下树、爬坡……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林里,秦文富穿梭自如。忙活了四个小时,200多个口子割完了。  
  夏天夜短。秦文富回家吃了几口饭,还来不及休息,天就亮了。正是收漆的好时候。沿着割过的“漆路”走过去,只见每个器皿里都沉淀着指甲盖大小一坨生漆。秦文富小心翼翼地把生漆刮进漆桶里,一滴都舍不得浪费。  
  “头一刀,最多出三两漆。五六刀后,量就上来了,那才是取‘金’。”看着已经变色的生漆,秦文富算了笔账,“我这些漆树能割百十来斤漆,收入两万元没问题。”  
  2 技艺“淬金”,指尖上的匠心传承  
  一滴生漆,自漆树上滴落,带着自然的韵味走进生活,要经过反复过滤、晾晒、搅拌等一道道复杂而严谨的工序。指尖腾挪间,高品质的漆器原料便成了,独到的大漆技艺也在匠心传承中日益精进。  
  传统的大漆制作每一道工艺都是手工活,过程虽繁琐,但却保证了大漆的品质和漆艺制品的长久保存。如今,传统技法与创新技术巧妙融合,这滴跨越千年的生漆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在长安区井上科技产业园“西安老字号”蒹葭堂大漆制作技艺传习所,一台脱水机在高温聚光灯下快速旋转。轰鸣声中,240多斤生漆正经历一场蜕变。  
  “大漆制作技艺讲究慢工出细活。”紧盯着脱水机上逐渐浓稠变色的生漆,传习所负责人任卓萌说,“过去脱水,匠人要把生漆放到阳光下晾晒至少7天,期间反复搅拌,时间、温度都要把握好。现在有了新设备,只需3天,生漆含水量就从35%降至3%。”  
  任卓萌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大漆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打小就跟着祖父、父亲制漆学艺。这些年,他一直都在琢磨,怎样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丰富大漆的色彩和品类。  
  大漆有“黑”意。“白赛雪、红似血、黑如铁”,说的是天然生漆从刚采割出来的液体到氧化干燥后,色泽由浅到深,最后形成漆膜的过程。所以最原始的漆器多是黑色。  
  针对大漆“长于黑,短于彩”的局限,任卓萌和匠人们没少下功夫。改良工艺、引进新设备、利用自然元素间的化学反应调制色浆……经过一次次尝试,陆续研发出“西安白”“透明大漆”“朱红大漆”等20多种色彩丰富的大漆新产品,不仅畅销国内,也成了日本、韩国等海外市场的抢手货。  
  “这些新产品大多都是订单销售,价格很可观。”在任卓萌看来,传统技艺是把“金钥匙”,需要不断打磨、雕琢,才能在活态传承中出新、出彩,更出“真金”。  
  3 文创“点金”,创意里的古韵新风  
  “家人们,今天我带大家看看漆器磨 显这道工 艺的神奇……”在抖音直播间里,主播郭婷用砂纸轻轻打磨,一个蓝底上流淌着金色漆纹的变涂葫芦跃然眼前。评论区一下热闹了,“老祖宗的审美就是高级!”“这就是东方美学的魔法!”……这些留言直接刷屏。  
  郭婷是铜川市耀州区人,她从大学就开始接触大漆工艺。这些年,郭婷试着自己制作胎膜、设计图案……当古法技艺在现代手工艺品上“涂”出斑斓图案,她发现,漆器可以有古典美,也可以尽显时尚风。  
  “做成这个葫芦,要经过固胎、打埝、涂漆、磨显、推光等几十道工艺,前后得七八个月。”郭婷说,创作期间,她把大漆与树脂、金属结合,做出了“可穿戴的漆艺”,不仅下单量上来了,越来越多的粉丝也通过直播领略到大漆的艺术之美。  
  传承大漆制作技艺,离不开创新技术的加持。走进西安生漆涂料研究所,漆元素随处可见。在研究所漆艺制品展示厅,古代与现代的界限变得模糊,描绘着传统山水花鸟的屏风、雕刻着细致纹路的挂饰摆件等漆器依次摆放。  
  古今辉映中,大漆制品温润、深沉、含蓄的独特美感扑面而来。  
  “大漆不是老古董,它可以是时尚的载体。”在研究所副所长李东旭看来,大漆要走进寻常百姓家,价格先得降下来,而文创研发就是一条好出路。  
  这些年,研究所接连攻克漆艺“打、压、喷”多项卡脖子技术,构建起“漆树种植+生漆加工+漆器制作+漆艺体验”等全产业链。同时,结合陕西特色的历史文化和市场需求,研发出日化、文创、保健等30多种新产品,推动传统漆艺在产业融合中加速“出圈”。  
  从《诗经》中“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的吟咏,到如今古韵新风相得益彰,一个渐次清晰的“国漆+”新模式正书写着传统手工艺的现代传奇。就像李东旭所说,生漆是有生命的,它会在时间里“醒”过来,永远鲜活。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