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6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学用“千万工程” 绘就乡村美景
  本报记者 黄敏 通讯员 王三合
  “你看,生了!”6月4日,西安市临潼区零口街道北牛村肉兔养殖场里,工人焦学娟仔细查看兔子健康情况。
  “现在是兔场首批1100多只种兔繁育期,这个时期母兔饲养管理很重要。”焦学娟说,“以前我一直在外打工。今年得知兔场缺技术员,我就回来了,现在每个月有3000多元的工资。”
  北牛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洪润介绍,过去村里产业单一,村民收入低。这两年,村上强化党建引领,建成标准兔舍8座,由养殖大户承包经营,预计年收益30万元,带动10多名村民就业。如今,村里柏油路四通八达,“微菜园”生机盎然,新业态不断涌现,村集体经济壮大,村民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叶娟娟是村里的专职保洁员,负责公共区域保洁工作,还主动当起乡村治理“情报员”和平安建设“安全员”,提醒村民爱护环境,协调化解矛盾。“以前环境卫生差、邻里纠纷多,现在大家环保意识提高了,我清运的垃圾也少了。”叶娟娟说。
  环境整治不仅改善生活条件,更激发了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零口街道投入700万元专项资金,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完成雨污分流、绿化提升等工程,打造北牛驿站、北牛遗址等微景观,昔日堆满杂物的荒地变身文化广场和群众大舞台。同时,建立民情档案和网格化管理体系,群众诉求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55岁的村民李谋子因意外烧毁证件,前往党群服务中心复印户口本时发现,村里的民情档案完整留存着其个人信息,帮办代办服务让他顺利办事。“村里逐户建立‘一村一册、一户一档’,定期更新管理,再也不怕资料遗失了。”杨洪润说。
  近年来,临潼区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累计编制126个实用性村庄规划,实施106个“千万工程”项目,创建8个首批“千万工程”省级示范村、58个市级重点村,形成交口街道权中村红色文化、秦陵街道秦陵村农文旅融合、相桥街道任家村农耕文化等特色村落。
  “今年,我们将创建10个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60个市级重点村,推进农文旅融合,带动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提升,力争80%以上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超20万元。”临潼区农业农村局局长刘军鹏表示,该区以改善村容村貌为抓手,围绕“两带三区四基地”产业布局,新建和提升5万亩高标准农田,培育粮食、蔬菜、石榴、种业4个10亿元级全产业链,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