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莫让“键对键”代替“面对面”
  ■ 赖雅芬
  农忙时节,不少基层干部微信群里消息不断。其中,不乏有些干部把下沉服务变成线上打卡,将实地指导简化为在微信群发号施令。
  细究之下就会发现,“云指导”容易滋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其一是坐在办公室想当然的懒政思维。一些干部把微信安排当作工作落实,把在群里吆喝视为亲力亲为,就如老百姓讽刺的“文件传文件、微信接微信,工作就像击鼓传花,就是落不到地里”。其二是考核机制的数字化偏差。过度强调留痕管理,导致干部疲于应付各种表格、照片、定位打卡,反而没有足够时间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研解决问题。其三是技术便利带来的距离阻隔。视频会议替代实地调研,电子文档取代思想碰撞,看似工作留痕全天候在线,实则与群众距离越拉越远。
  这种“键对键”代替“面对面”的做法,危害不容小觑。技术指导隔空喊话,容易导致病虫害防治错过最佳时机;困难诉求线上层层流转,可能致使基层纠纷久拖不决;惠农政策群里传达,可能造成老年人口信息接收滞后。更严重的是,这种作风会侵蚀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础,让“鱼水情深”变成“油水两分”。
  整治这一顽疾,需要开出三味猛药。首先,要治虚火,建立“脚底板考核”机制。可以将干部下乡天数、解决问题数量、农户满意度等作为硬指标,减少不必要的表格填报和群内留痕。其次,要祛浮躁,培养“土专家”型干部。农业干部不能只会在办公室敲键盘,更要学会在地头辨苗情、看墒情、查病情。最后,构建“直通车”服务模式。在保留必要工作群的同时,设立田间办公室,每周固定时间现场办公;开通农情热线,由农技专家24小时轮值答疑。
  乡村振兴不是云端振兴,农业生产不能线上生产。沾不上泥土的指导没有温度,离开了田间的服务难接地气。只有真正把政策送到心头、把服务送到地头,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认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