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汉阳陵:活化的大遗址与诗意休憩地
    汉阳陵南区外藏坑出土铠甲武士俑。

    汉阳陵博物院汉文化学习中心。

    汉阳陵银杏林秋景。(资料图)

    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角。

  刘常丰 本报记者 王东宇 张梦馨 文/图
  你见过来自两千多年前汉代侍女温柔的笑容吗?你想感受那个时代武士们的英姿勃勃吗?你能想象“文景之治”盛世下的百姓是何等安乐幸福吗?这一切,或许都能在汉景帝阳陵博物院找到答案。
  在中华文明的璀璨星河中,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无疑是一段熠熠生辉的篇章。作为这段盛世的缔造者之一,汉景帝刘启的长眠之所——阳陵,静静矗立于西安北郊渭河之畔,以其独特的帝后同茔异穴形制、首次完整揭示的帝陵陵园布局,成为了解汉代社会文化的一把钥匙。这里不仅沉睡着帝王的威仪,更通过规模宏大的外藏坑群、数以万计的陶俑军阵、琳琅满目的珍贵文物,无声诉说着那个时代政治的清明、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自信。
  1 独特的展陈方式:让历史可观可感
  步入汉阳陵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无疑是一次震撼心灵的时空穿越。这座真正建于遗址之上的地下博物馆,本身就是大遗址保护“原址保护、就近展示”核心理念的生动实践。当游客行走在悬于坑体之上的玻璃廊道,低头俯瞰,脚下便是排列整齐的陶俑军阵、模拟的皇家府库与官署机构,以及成群的陶塑动物。近距离、原址、几乎无干扰的观看方式,让尘封的历史触手可及,带来无与伦比的视觉与心灵震撼。这种世界领先的遗址保护与展示方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博物馆的活力,不仅在于经典的常设展览,更在于不断推陈出新的临时展览。近年来,汉阳陵策划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临时特展。例如,《从白鹿原到咸阳原——考古视野下的“文景之治”印记》《“我们”的生活——古代画像砖与现代摄影作品》《汉风廉韵——汉代廉政文化特展》。这些临展不仅有效补充和延伸了基本陈列的内容,更以其多样化的主题、新颖的视角和丰富的互动性,吸引了不同年龄的观众,让博物馆的文化供给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精彩绝伦的文物遗存,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是整个20平方公里汉阳陵大遗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博物馆的所有展陈与研究工作,都是基于对这一庞大遗址系统性保护的成果,力求全面、真实地揭示汉代帝陵制度及其所反映的广阔社会历史面貌。
  2 丰富的社会教育:让文化深入人心
  博物馆是连接古今的桥梁,更是服务社会、教育公众的“大学校”。汉阳陵博物院始终将社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致力于让文化遗产的滋养深入人心。
  针对青少年群体,汉阳陵博物馆是名副其实的“第二课堂”和“行走的课堂”。博物馆与众多中小学建立了紧密的馆校合作关系,共同开发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材、课程包,将馆藏资源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经验丰富的教育专员和志愿者们定期走进校园,开展“博物馆奇妙夜”“汉代文化进课堂”等活动;同时,博物馆精心设计的“我是小小考古家”“汉代礼仪我来学”“巧手制陶俑”等特色研学实践项目,更是深受学校和家长欢迎。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参观遗址、聆听讲解,更能亲自动手参与模拟考古发掘、体验汉代礼仪、制作手工艺品,在实践和互动中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面向社会公众,汉阳陵博物馆着力构建终身学习平台。定期举办的“阳陵讲坛”系列公众讲座,邀请考古、历史、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解。结合中国传统节日以及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点,博物馆还会策划形式多样的成人和家庭社教活动,如汉服体验沙龙、传统手工艺工作坊、亲子互动游戏等,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与乐趣。此外,博物馆还充分利用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持续发布线上教育课程、文物故事、微展览等内容,打破地域限制,让文化传播的触角延伸得更远。
  汉阳陵博物院在社会教育领域持续深耕,成果丰硕,其中围绕“镇馆之宝”姗姗开发的《姗姗来了——一个千岁的美女》教育项目荣获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2022年“最佳教育实践案例(全球五佳)”殊荣。这不仅是对汉阳陵教育工作的极大肯定,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博物馆在社教领域的创新与成就。
  3 活力的遗址公园:让文化惠及大众
  汉阳陵的魅力,远不止于博物馆的展厅和课堂。作为一个成功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将厚重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生态与公众的休闲需求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近年来,汉阳陵博物馆成功打造了一系列深受公众喜爱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这些活动不仅在园区内丰富了公众体验,更是博物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服务社会、文化惠民宗旨的具体体现。其中包括结合四季美景的“汉风无极·樱花艺术节”“金秋踏古•银杏季”等文化盛事。
  这些品牌活动和创新实践,巧妙地将历史遗址的肃穆厚重与自然景观的生机活力相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知名度和亲和力,使其成为公众休闲娱乐、感受美好的文化目的地。公园的文化惠民行动不仅局限于园区内,更主动将优质的文化资源向更广阔的地域延伸,通过多样化的形式,积极推动文化走进乡村、走进校园,惠及更广泛的群体。面向乡村学校提供博物馆线上课程、为帮扶村青少年量身定制专题夏令营以及面向老年人、特殊人群和残障人士开展“博悟·关爱”系列文化公益活动。这些举措让更多民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体现了博物馆的时代担当。
  从“姗姗”穿越千年的“中国式微笑”衍生的教育品牌,到大遗址保护的科学实践;从公园四季描绘的自然诗意,到文化惠及大众的创新服务……汉景帝阳陵博物院以其卓越的展览呈现、创新的教育实践、积极的社会服务以及独特的遗址公园形态,生动诠释了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无限可能与蓬勃生机。
  汉阳陵不仅是我国大遗址保护的杰出典范,是一座馆藏丰富、研究深入的优秀博物馆,一个充满活力、成果显著的教育基地,更是一个环境优美、功能多元的文化公园。它成功地将真实的历史遗存、生动的文化传播、怡人的自然生态和公众的休闲游憩融为一体,守护着“文景之治”的辉煌,更在传承中华文脉、服务社会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道路上,贡献着独特而重要的力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