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4月25日
农民增收了,钱花哪了?




本报记者 赖雅芬 文/图
当传统农业遇上物联网、大数据和智能装备,不仅生产方式在变,农民的消费账本也在刷新——从“攒钱盖房”到“买车旅游”,从“省吃俭用”到“投资教育”,一场由智慧农业引发的消费升级浪潮,正在重塑三秦大地的乡村经济生态。
收入稳定有预期 钱花在了幸福生活上
“老温,你家今年换的大电视啥牌子?”4月17日上午,在黄陵县田庄镇智慧农苑苹果基地,几个果农边操作着迷雾机边拉家常。果农温平生抹了把汗,掏出手机展示:“海信的,75寸!花了八千多元,人家送货上门还包安装。”
看似普通的对话,折射出黄陵县智慧农业带来的深刻变革。在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苹果主产区,科技不仅正在重新定义“农民”这个职业,也在重塑着乡村的消费图景。
走进这个占地200亩的智慧果园,仿佛置身现代农业科技馆: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能根据果树需求精准“喂水喂饭”;自走式果园作业平台,让果农站着就能完成修剪、疏果、采摘等高强度劳动;农用植保无人机,一天能完成300亩授粉或喷药作业……
“以前背着药桶打药,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温平生拍了拍迷雾机的方向盘,“现在坐在这‘铁疙瘩’里,2个小时就能打40亩,用药量还省了30%。”
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是劳动方式的改变,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基地负责人李兴年算了笔账:用上这些高科技后,人工成本从每亩2800元降至1800元,优果率从65%提升至85%,销售价格每斤提高了1.2元……
钱包鼓了,消费积极性也高了。温平生在基地打工,一个月能挣6000多元,“现在村里人见面,聊的都是谁家又买了啥新家电、孩子报了啥课外班,这在五年前想都不敢想。”
这一说法有据可依:黄陵县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46元,同比增加1263元,增长7.1%,增速快于城镇2.7个百分点……
智慧农业带来的不仅是产量提升,更重要的是建立了稳定的增收机制。正如温平生所说,“农民对收入有了稳定预期,就敢放心消费。”
在黄陵县的智慧果园里,农户挺直腰杆坐进驾驶室,轻轻一按就能指挥智能设备精准作业;他们也不再为吃穿用度发愁,而是畅快地添置新家具、改造新家园,笑容里透着踏实与满足。
数据种地有成效 钱花在了农资投入上
4月15日,铜川市耀州区石柱镇上安村的一排温室大棚里,红彤彤的樱桃挂满枝头。孙富战蹲在地头的物联网传感器旁,看着上面跳动的数据咧嘴笑:“以前这时候得天天钻棚看温度计,自从装了这套系统,点两下手机就能调温控湿、浇水施肥,省事得很。”
说着,孙富战打开手机上的APP,土壤墒情、光照强度、温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4月是樱桃膨果关键期,温度控制不好很可能裂果。”孙富战在樱桃树行间挨个查看,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樱桃让他松了口气——前两天的大风降温来袭时,系统已自动启动加温设备,“搁在以前,这茬果子起码损失三成。”
孙富战是上安村锦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流转了30亩地,建成31座温室大棚。这套系统,就是铜川惠农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惠农通”APP。
“我们采集了全市25万涉农人口的基本数据,标注出5944家新型经营主体的分布信息,并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给出管理建议。”公司技术员李睿指着大屏上的“铜川农业数字地图”介绍。随着他的操作,画面切换到孙富战所在的合作社:由传感器和智能设备组成的监测网络,正把每一株樱桃树的生长数据传回云端。
孙富战的账本上记着两笔对比鲜明的数字:2023年传统种植亩均收益只有2万多元;去年接入大数据平台后,一座棚多卖了1万多元。
“去年樱桃卖完后,我立马给大棚换了天窗、棚膜,铺了滴灌带,总共花了10余万元。增收的这部分钱,就是要用在刀刃上。”孙富战说。
这组数据在铜川惠农数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终端上具象化为更宏大的图景——平台已带动铜川2494家合作社实现“数据种地”,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
增收的喜悦直接点燃了农户的消费热情。村民张成连在合作社干了9年,主要负责剪枝打药,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去年多挣了几万元,换了辆新能源农用车,充电一次能跑100公里,比烧油省多了。”张成连笑着说,“收入多了,花钱也更有底气了。
政策持续放红利 钱花在了农机购置上
乾县五谷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现代化机库,12台崭新的收割机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8台拖拉机整齐列队,智能植保无人机在专属充电区“待命”……这个价值近千万元的“钢铁军团”,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出的硕果。
“这台220马力的拖拉机,原价38万元,国家补贴11.4万元,县里又给了1.9万元累加补贴,实际只花了24.7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刘新志轻抚着机身,手指在补贴铭牌上摩挲。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这个成立于2012年的合作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合作社已拥有98台(套)农机设备,不仅完成了1300亩流转土地的全程机械化作业,还为周边几个乡镇提供社会化服务。
杨西和是城关街道木卜村人,除了把自家的6亩地交给合作社托管外,他还带机入社,成了合作社的一名机手。“以前种地全靠老天爷,收多收少没啥保证。自从有了这高科技后,亩产量一下子稳了。去年,我们家进账10来万元。”
这笔实实在在的增收,正在转化为强劲的消费力。在杨西和家的客厅里,一台崭新的立式空调格外抢眼,“前几天刚装的,政府还有家电下乡补贴。”更让他自豪的是,书桌上那台笔记本电脑。“女儿在西安上大学,这是用合作社的分红钱给她买的,说是写论文用。”
政策红利的乘数效应正在显现:农机补贴降低了生产成本,规模经营提升了产出效益,而持续增收又激活了农村消费市场。近三年,乾县全县农机合作社带动农户3276户,年社会化服务面积达8万亩。
眼下,陕西智慧农业的生动实践,正在诠释“科技兴农”的深刻内涵。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99元,同比增长7.1%;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731元,同比增长6.9%。更为可贵的是,农民增收的“量变”正在催生农村消费的“质变”,一个生产高效、收入稳定、消费活跃的乡村振兴新图景正在三秦大地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