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张敏
访谈嘉宾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 陈心宇
本报记者 杨杰 文/图
消费关乎生产发展和民生福祉,在扩内需、惠民生、稳就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对城乡居民增收促进行动、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等8方面30项重点任务进行部署。
挖掘释放乡村消费潜力,有助于改善农民生活品质,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意义重大。4月18日,记者邀请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张敏和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主任、教授陈心宇两位专家,深入解读《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中,关于推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容升级的系列政策,并围绕陕西作为农业大省,如何结合政策红利,激活农村消费潜力,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进行详细探讨。
记者:目前我省农村消费总体情况如何?呈现出哪些新特点?要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克服的制约因素有哪些?
张敏:近年我省乡村消费市场活力涌动。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7.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乡村市场增速高于城镇3.0个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全方位拓宽了农村消费市场空间,例如:今年汉中油菜花节推出的直升机看花海、花海火锅以及汉服旅拍等消费新场景、新业态。要发展壮大农村消费市场,我们需克服消费场景同质化、特色不足等制约因素。同时,乡村消费服务业水平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不断提升和完善。
陈心宇: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我省农村消费也呈现出势头好、劲头足的特点。伴随着“两新”政策(“两新”政策具体指的是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落地实施,在家电补贴、新能源汽车下乡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我们不难发现,农村居民在日常消费、出行和住房等方面都有了新变化,消费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必需品,其消费倾向逐渐向个性化、体验化、品质化转变。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农村,人们习惯于依靠储蓄应对风险,因而消费占比较少。其次我省农村居民收入仍有增长空间,消费潜力还需持续释放。此外,在区位因素的限制下,乡村物流成本较大,尽管当下正持续推进快递进村,但有些方面仍需不断努力。这些都是发展壮大农村消费市场需要克服的问题。
记者:提振消费是一项系统性工作,不仅要把增收减负放在前,还应在丰富消费场景、改善消费环境上下功夫。具体到“三农”领域,我省提振农村消费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张敏:提振农村消费,应加快推动乡村消费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可打造乡村体育赛事,例如:去年岚皋的“陕西村BA”体旅促商贸活动、今年汉阴的汽车登山锦标赛;也可依托传统农耕文化和节庆假日,推出假日主题市集、民俗体验、古镇和传统村落游览等活动,吸引城市居民下乡消费。还应瞄准消费者新需求,打造乡村消费新地标。鄠邑区蔡家坡村通过对村庄重新设计规划,将田园风光、秦岭风光和美学相结合,同时引入民宿、咖啡店、露营地等消费新业态,打造生态乡村游的新样板。
陈心宇:要促进农村消费,得先让农民能放心消费。可在住房、医疗、教育上提供有力保障,解决了后顾之忧,群众才能敢于消费。还要抓住“产业”这一要素,通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业态,借助农业技术培训和智能农机装备引入,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在丰富农村消费场景上,集聚各地资源优势,在文旅方面做文章。今年春节期间,陕北秧歌表演可谓亮点纷呈,既体现了地域特色,也为当地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在释放农村消费潜力,激发农村消费活力的过程中,应该怎样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真正让群众鼓起“钱袋子”?
张敏:传统农业已不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科技进步,农民有更多时间从事副业,但其却面临着没有一技之长的难题。因此,着力加强农民就业技能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当下乡村直播带货已成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各地可积极组织农民学习电商运营、视频拍摄剪辑等新知识、新技术,让更多农民能够就地就业实现增收。
陈心宇:要促进农民群体增收致富,加强技术培训不可或缺。着力培育打造就地就近就业、返乡创业、对外输出型劳务品牌,“多条腿”走路创造更高价值;引进新技术,延伸农业产业链,做深做精农产品加工,进一步拓宽市场;用心写好“农”字,严守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鼓励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将乡村闲置资源转化为切实的经济价值,以此增加农民收入。
记者:农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关键力量,要推动“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家电下乡”“新能源汽车补贴”等具体措施精准落地,还需加强哪些保障与支持?
张敏:拉动农村消费,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很关键。例如:助力新能源汽车下乡,首先要完善充电换电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优化布局充电设施分布,如此才能更好服务乡村居民绿色出行;补齐物流基础设施短板,提高物流快递在乡村配送的效率,打通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通道;同时鼓励市场主体下沉县乡村布局,像知名连锁商超、快消品牌等,从而为乡村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多样的产品和服务。
记者: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如何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催生农村新消费业态、支持新型消费加快发展?
张敏:在农村生产领域,围绕国家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推动农机更新换代。比如当前智慧农业的发展,对无人机植保、农业机器人等需求日益增多,以此为农机装备市场注入了新活力。
在农村生活领域,推动以即时零售、社区电商为代表的新业态加速流向大型农村社区,推出手机APP、小程序等线上服务平台和智能服务终端,扩大实体经济的服务半径。打造乡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推动购物商超、综合便民市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生活性服务场景建设,满足乡村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陈心宇:利用现代科技带动农村消费,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首先要推动技术普及,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和应用能力,从而享受到这些技术成果带来的便利。在生产型消费领域进行探索,借助无人机进行播种喷药,提高生产效率,还可利用物联网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程度,以传感器、摄像头等设备收集土壤肥力墒情、环境温度湿度等数据,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奠定基础。还能利用智能技术和产品方便群众生活、养老、出行,为群众提供更多便捷暖心的服务。
提振农村消费,需紧扣“民生导向”关键词,做到增收入、优供给、强保障,真正让农村群众有钱花、有地方花、敢于花。唯有拿出满满诚意,形成良性循环,方能充分释放农村市场潜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