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24日
产业生态化 “果盘子”越来越缤纷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近年来,农业生产和农业产品都向着更加绿色健康的方向发展。作为水果大省,我省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特色果业向绿而生、逐绿而进,优质的水果成为群众幸福生活的甜蜜保障。
1 生态种植品质好
最近,草莓抢“鲜”上市,采摘、包装、送货……2月10日,西安市长安区聚兰嘉坊家庭农场负责人杨斌峰忙得不可开交。草莓大棚内生机盎然,一颗颗饱满鲜红的草莓掩映在绿叶间。农户们手持篮子穿梭其中,仔细挑选采摘成熟的草莓。
“我们目前种了9个品种,有“章姬”“红颜”“红玉”等,还有几个比较稀有的品种,具有挂果性强、不易感染病虫害、果子甜度高、果肉细、汁液多的优点。”杨斌峰介绍,他的园区占地面积35.5亩,共有22座拱棚,每亩地年产量可达2500公斤。
长安区是草莓优生区,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区域内草莓生产发展迅速。
2016年,杨斌峰开始种草莓。刚开始,和大多数果农一样,他也施用化肥种植草莓,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产量还可以,但草莓品相和口感略差一些。有没有好法子提升一下果子品质呢?”杨斌峰心里直犯嘀咕。
本着干就干好、干就干成的念头,杨斌峰去辽宁丹东取经,回来后就自己摸索,边干边总结经验。靠着一股踏实肯干、爱钻研的劲儿,他创新了一套生态种植方法。他遵循绿色健康的种植理念,杜绝化肥和农药,采用天然原料自制环保肥料并与物理防治相结合,降低种植成本的同时,还提高了草莓品质。
好品质叫响了好口碑。如今,聚兰嘉坊家庭农场在长安区小有名气,杨斌峰也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2022年,他被聘请为特派技术员。有了新的身份后,杨斌峰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免费为周边果农提供技术指导,被群众亲切地成为“土专家”。
目前,长安区草莓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约2万吨,总产值8亿元。鲜果期从每年的12月持续至第二年的5月,长达半年时间。近年来,区农技中心大力开展技术指导工作,引进新优草莓品种,并为果农进行绿色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培训。同时,长安草莓采用高垄滴灌、四膜覆盖、蜜蜂授粉、绿色防控等四大生产技术。2014年,“长安草莓”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证,“秦岭脚下的草莓”声名远扬。
2 绿色防控效益高
2月13日,寒意依旧。西安市临潼区田心石榴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重权在家里坐不住了,忙着召集村民剪枝。“气温逐渐回暖,现在正是石榴树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施肥、防虫、剪枝都关系着今年石榴的产量和品质,可不敢耽误。”陈重权说。
石榴产业是临潼区的特色产业,已成为一张独特的地域名片。临潼石榴誉满天下,背后是其硬核品质的传承和支撑。
陈重权家里祖祖辈辈都种石榴,今年54岁的他已经和石榴打了30多年交道。从跟着父亲学种石榴开始,他就一直在科学种植上摸索前进。多年来,他不断学习先进的种植理念和技术,率先引进试种新品种,并积极参与农技推广,带动群众。
“这几年,我的石榴园被定为区上的石榴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通过采用种植诱杀植物、挂杀虫板、杀虫带、害虫性诱剂等物理防治病虫害方式,助力石榴产业提质增效。”陈重权介绍,合作社多年以来参与石榴科学配方施肥实验示范对比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实验项目示范推广工作,通过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对土壤污染,改良土壤结构,增强植物冷病抗旱能力,从而保证石榴的品质。
临潼区茂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生态禽畜养殖、有机石榴果品种植、生态观光及农耕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园,石榴种植面积超过200亩。为了实现生态循环发展,合作社配套了无害化粪污设备,种植了20余亩苜蓿饲料,形成了“苜蓿—猪(鸡)—沼肥—石榴”的良性生态循环模式。
合作社理事长段少林介绍,园区除了种石榴,还养了生猪,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率,“粪变肥”减少了环境污染,通过“变废为宝”减少了生产成本,同时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这几年,临潼石榴种植面积稳定在8万余亩,年产优质果8万余吨,培育出本土品种100多个,选育出“贵妃红”“骊山红”“临选1号”等多个优良品种。从事石榴生产销售企业、专业合作社有60余家,已初步形成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目前,临潼区超5万人从事石榴相关工作,石榴产业年产值超5亿元。
3 种养循环好妙招
2月16日上午,在延安市吴起县长官庙镇李沟村的苹果种植基地,果农们抢抓农时,手持剪刀和手锯穿梭在园中,忙着修剪枝条、清园。
村民李志俊是村里出了名的种植能手,他2015年开始种苹果,不断摸索、学习,将果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如今,他的果园已发展到16亩,每年收入超10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修剪时要把握好树形角度,像这种会挡下边果子的立生枝都得剪掉,干枯枝、伤残枝、病虫枝也不能留。”李志俊一边剪枝,一边介绍。
吴起县于2015年推广苹果种植,凭借海拔高、光照强、温差大等优势,出产的苹果甜度高、色泽艳丽、形状圆润饱满,正成为陕北苹果大家族中的“实力新星”。
这些年,李沟村村民也靠种苹果实现增收致富。“我们因地制宜发展湖羊、肉牛养殖,以果带畜、以畜促果,实现果畜结合、循环发展。这样种出来的苹果生态、绿色、有机,品质没的说。”李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斌说,去年,全村苹果产量900万公斤,产值超过500万元。
白豹镇果畜菌循环有机肥加工厂专门从事有机肥生产、加工与销售。原料主要以周边村畜禽粪便、果枝秸秆、废旧菌棒为主,通过无害化工艺转化为优质生物有机肥、山地苹果专用肥等绿色肥料,真正将周边的香菇园、苹果园和畜禽养殖企业“链”在一起,实现原料就地取材、产品就地消纳,为苹果产业绿色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苹果12万亩,挂果园7.3万亩,苹果产量7.9万吨,产值突破5亿元。全县基本形成了万亩袖珍苹果基地、万亩黄色果品基地,万亩优系富士果品基地,实现了91个行政村苹果产业全覆盖。
草莓香甜爆汁、石榴核软鲜美、苹果香飘海外,甜蜜产业的繁荣正是我省书写“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答卷的生动实践,交织出乡村振兴的奋进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