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3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春风起 农事忙
为小麦解渴 为丰收蓄力
  本报记者 赖雅芬
  “吉喆,这会儿水有点大,赶紧把‘毛渠口子’收小一点。”2月14日,渭南市临渭区官道镇小什村东北的一片麦田里,刚浇完水的麦苗迎风轻摆,柳路路蹲在地头冲着远处的同伴喊道,“把水量控制好,刚开始浇不敢大水漫灌。”
  这片集中连片的麦田,平平整整得一眼望不到头。受去年暖冬气候影响,土壤失墒速度加快,春灌时间比往年提前了整整10天。这几天,柳路路带着合作社的几名土地“管家”忙着浇地,经常是天没亮就进地,天擦黑才往回走。
  作为临渭区阳光利民小麦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柳路路流转了周边2000多亩地进行粮食种植。不光如此,他还在周边发展了2万亩的“订单种植”,给农户免费提供种子的同时,以高于市场价5%的价格收购农户的小麦和玉米。
  “别看现在麦苗有点打蔫,喝饱了这茬返青水,两三天就能支棱起来。”柳路路拨开一簇麦苗凑近了仔细看,“根子底部不缺水,看来最近这干旱影响不大。”在他的手机备忘录里,存着每块田的实拍照片和墒情数据。尽管有几名土地“管家”操心,但他还是坚持每天到地里转一圈。
  在紧挨着的另一块麦田里,土地“管家”贺吉喆正在观察水量大小。“每亩地灌水量要严格控制,45立方米就差不多了。”柳路路弯腰边查看墒情,边对着贺吉喆嘱咐道,“咱这地冬前浇了一次水,缺墒不严重,可不敢为了图快使劲灌水。”
  田埂西侧,村民刘建平开着三轮车过来拉肥料。“跟着合作社搞订单种植就是省心,种子、技术、销路全包圆。”他指着车上印有二维码的袋子说,“柳总推荐的这个肥料特别好,去年我那100多亩小麦,多卖了1万来元。”
  快到中午,柳路路的手机突然响起警报——气象预警系统显示未来一周将出现降温天气。“启动防冻预案,通知所有片区今晚灌水增墒。”柳路路赶忙给贺吉喆安排着,“给大家说这几天都操点心,可不敢马虎大意。”
  作为一名“80后”新农人,柳路路给合作社先后置办了植保机、无人机、智能拖拉机等现代化农机装备。就连浇地施肥这些田间管理的“常规动作”,他也是根据手机上给出的每块田的土壤墒情、病虫害监测等数据进行精准灌溉、精准给药。
  几个人忙活了大半天,总算赶在天黑透前把这一大片地浇完了。柳路路拧亮头灯继续巡田,光束扫过的地方,绿油油的麦苗正尽情地“喝”着水,为接下来的丰收积蓄力量。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