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07日
为民服务不能“年后再说”
赖雅芬
正值春节,个别公职人员的“假期综合征”还没过去。当群众到政府部门办理程序复杂、耗时长久的业务时,他们总是让群众“过完年再来”。当下正是返乡群众“回家办事”的高峰期,如果干部此时不作为、慢作为,难免会让群众寒心。
照理说,年前年后本应是一年中工作最忙碌的时候。个人和企业都有一些棘手问题亟待解决,难免要往政府部门多跑几趟。一些常年在外的打工者,也只有这时才有时间处理些平常顾不上的事情。个别干部觉得耽搁几天无关紧要,但对群众来说,原本的小事可能会拖成大事,原本的好事也可能变得一团糟,最终损害的必然是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
“年后再说”的心态,本质上是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公职人员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肩负着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与责任。这些责任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失,也不会因为新年的到来而得到豁免。相反,它们如同沉甸甸的担子,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昂扬的斗志。因此,将分内工作拖延至年后,不仅是逃避现实的行为,更是一种对自身职责的亵渎。
“年后再说”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方面,它会助长拖沓之风,使原本紧张有序的工作氛围变得松散懈怠;另一方面,它会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导致一些紧急重要的任务无法得到及时处理。而且,这种心态一旦形成惯性,就会成为难以根除的顽疾,严重阻碍着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民服务不能“逢年打折”,一言一行可见工作作风。个别公职人员“年后再说”的拖拉疲沓,是其平时工作长期“推绕拖”的一个缩影。他们平时可能就存在服务意识淡漠、敬业精神缺乏、工作作风不端等问题,对本职工作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忽视群众期盼,漠视群众困难,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既影响了办事效率,又败坏了服务风气。
服务群众需要时刻“在线”。岁末年初,往往是各项工作收官与开局交织的关键时刻。越是在这个时候,越能考验干部作风。工作不等人,问题不留情。少一些“年后再说”的拖延,多一点“马上就办”的劲头,如此,才能打通作风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