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5年02月07日
家门口的“薪”希望

本报记者 方腾
春节前,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道曙光村的蔬菜基地很是热闹,好几种蔬菜迎来采收期,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
胡萝卜大棚里,一根根色泽鲜红的胡萝卜整齐摆放在地上,等着去缨、装袋。旁边的宝塔菜大棚里一片生机勃勃,郁郁葱葱的绿叶包裹着宝塔菜,长势喜人。工人们一大早就开始收割了,他们穿梭在大棚里,一手握刀,一手挽菜,“唰”的一声,一颗新鲜的宝塔菜便被采摘下来。随后装筐、搬运、装车,一气呵成。“去叶的时候要小心一点,别把菜的根部伤了。”杨孝武边忙边叮嘱其他工人。
“这个宝塔菜是我们基地引进的新品种,今年是第一次试种,种了两棚,目前看收成还不错。这两天正忙着采收,早上采,下午就运走了。”杨孝武乐呵呵地说。
今年67岁的杨孝武是曙光村的一名脱贫户,在蔬菜基地上班三年了。2021年8月,西安市税务局帮扶曙光村流转了村民25座闲置的蔬菜大棚,作为村集体产业。近几年,曙光村蔬菜基地先后试种西瓜、卷心菜、羊肚菌等。2024年,又开始引进试种国内外名优精品蔬菜15种,全年上市品种超过50种,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大棚建好后,需要雇村民管理,主要负责基地里拔草、浇水等农活。杨孝武的女儿生病需要照顾,他只能在附近打点零工。考虑到杨孝武的家庭情况,村干部一致认为他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2022年初,杨孝武正式上岗,成为村上蔬菜基地的管理员,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这年龄现在出去不好找活,多亏了村干部让我在这管大棚。都是些我在行的活,收入稳定,离家近,顺便把家里也照顾了,我很满意。”谈起自己的工作,杨孝武喜上眉梢。
如今,像杨孝武一样过上新生活的脱贫户在长安区还有很多。近年来,长安区深化产业带动,农民收入节节攀升。如今,走在长安区的乡村,水果蔬菜种植、中草药种植等产业遍地开花,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目前,长安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100万元的达10个村,超50万元的达23个村;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35元,增长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