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9月06日
乡村文化不打烊 文明实践聚民心
石家村乡村大舞台。
薛喜菜在剪纸。
临渭区电影下乡放映活动。
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志愿宣讲活动。(资料图)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村民登上舞台当主角,电影下乡受群众欢迎,垃圾分类宣传入人心……三秦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充实着群众的生活。
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多彩艺术活动为媒浸润民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 群众参与 文明实践有深度
8月8日下午,蝉鸣阵阵,此起彼伏。“老薛,学剪纸走!”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石家村村民薛喜菜刚放下饭碗,就听到邻居的呼唤,他来不及收拾就急忙出了门。
村上组织开展做花馍、剪纸等活动,薛喜菜每堂课都不舍得错过。“以前看到别人的剪纸,心想人家的手咋就那么巧呢?现在跟着老师学,自己也可以上手了,但还得好好练习,剪出好作品。”薛喜菜乐呵呵地说。
在村文化活动室里,整齐摆放着造型各异的花馍和剪纸作品,还有电子琴、锣鼓等。“除了做花馍、剪纸,我们村开展的活动还多着呢。”石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闯骄傲地说。
舞台搭在家门口,群众登台当主角,文化惠民更乐民。石家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使文明乡风深入人心。石闯说:“我们打造了‘文明一条街’,对村民房屋外墙进行了统一风格的粉饰和绘画。此外先后建设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尽可能为群众创造更多的文化活动展示空间,激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涵养文明素养、凝聚文明共识。”
近年来,临潼区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中心—所—站”三级架构健全、基层阵地全覆盖的工作局面,并发掘了相桥街道神东村、油槐街道石家村、交口街道权中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阵地,同时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搭建更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载体。
临潼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潼区调动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活动内容,常态化开展戏曲下乡、电影下乡、文艺下乡等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今年上半年,共开展文艺进乡村、进社区10余场(次),电影放映1600余场(次),戏曲惠民演出20余场(次)。
2 文化惠民 文明实践有维度
8月20日下午5时,张战宏清点完面包车上的电影放映设备后,顶着太阳出了门。
“今天去崇凝镇的樊庄村放电影,路远要早点出发,可不能让乡亲们久等。”今年58岁的张战宏是渭南市新创院线临渭区数字电影服务站放映员,从1981年至今,他已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43年。
随着夜幕降临,张战宏在广场上摆好放映机、架起幕布,随后打开音响,村民们纷纷循声而来,广场渐渐热闹起来。
电影放映之前,张战宏先给村民播放了20分钟防汛安全教育片。19时40分左右,《中国营长》电影正式播放,村民们聚精会神地盯着幕布,张战宏看着兴致勃勃的观影群众,心里乐滋滋的。
“虽说现在网络发达,看电影很方便,但农村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他们不太会操作电子产品,电影下乡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张战宏说。
从自行车到面包车,从胶卷放映机到数字电影放映机,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张战宏用光影人生守护着村民的“精神园地”。
在临渭区,电影下乡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活动。临渭区每月开展电影下乡活动390场(次)。一台放映机、一块幕布,用光影照出一条“文化盛宴”下乡的传播之路。农村公益电影下乡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送到基层,不断地丰富乡村、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农村的夜晚变得“有声有色”。
除了电影下乡,临渭区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据临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渭区聚焦理论政策宣传宣讲,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共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500余场(次),非遗传承、扶弱济困等活动1000余场(次),戏曲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700余场(次)。举办锣鼓秧歌大赛、“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200余场(次)。
今后,临渭区还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持续开展戏曲巡演、图书下乡、电影下乡、科技下乡、全民健身等惠民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 志愿服务 文明实践有温度
乡村要振兴,颜值要刷新。7月下旬,在延安市宝塔区宝塔山街道兰家坪村,“红马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进村入户,面对面地给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宣讲。
“日常生活有分类,点滴之处见文明。乡村环境好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提高。我们给村民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帮年迈老人打扫院落,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文明意识。”志愿者赵妮说。
近期,延安市宝塔区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办得别出心裁,通过编排相关主题节目,将垃圾分类日常工作巧妙地以艺术形式呈现出来,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这样的活动不仅潜移默化地传递了绿色健康的文明理念,还带给了群众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宝塔区创作的陕北说书《垃圾分类靠大家》让人眼前一亮。
“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引领时尚生活最低碳……”这首陕北说书最近在延安广为流传,刷爆朋友圈,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
“我们借助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小区业主群等平台优势开展垃圾分类线上教育,同时线下发挥社区、村组、门店等LED屏作用发布垃圾分类宣传标语30余条2000余次,营造垃圾分类浓厚氛围。通过同步开展垃圾分类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延安市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马晓宏说。
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城管局、文旅局相继举办了“圣地文明课堂、垃圾分类百日行”文艺演出活动两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群众6000余人。另外还组织垃圾分类示范宣讲60余次,涉及19个乡镇,培训垃圾分类志愿者3000余人(次)。
如今,文明实践“遍地开花”,入民心、暖民心、聚民心,让群众生活“升温加码”,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薛喜菜在剪纸。
临渭区电影下乡放映活动。
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志愿宣讲活动。(资料图)
本报记者 方腾 文/图
村民登上舞台当主角,电影下乡受群众欢迎,垃圾分类宣传入人心……三秦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充实着群众的生活。
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举办丰富多彩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多彩艺术活动为媒浸润民心,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1 群众参与 文明实践有深度
8月8日下午,蝉鸣阵阵,此起彼伏。“老薛,学剪纸走!”西安市临潼区油槐街道石家村村民薛喜菜刚放下饭碗,就听到邻居的呼唤,他来不及收拾就急忙出了门。
村上组织开展做花馍、剪纸等活动,薛喜菜每堂课都不舍得错过。“以前看到别人的剪纸,心想人家的手咋就那么巧呢?现在跟着老师学,自己也可以上手了,但还得好好练习,剪出好作品。”薛喜菜乐呵呵地说。
在村文化活动室里,整齐摆放着造型各异的花馍和剪纸作品,还有电子琴、锣鼓等。“除了做花馍、剪纸,我们村开展的活动还多着呢。”石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闯骄傲地说。
舞台搭在家门口,群众登台当主角,文化惠民更乐民。石家村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使文明乡风深入人心。石闯说:“我们打造了‘文明一条街’,对村民房屋外墙进行了统一风格的粉饰和绘画。此外先后建设了群众文化活动广场、乡村大舞台、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尽可能为群众创造更多的文化活动展示空间,激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涵养文明素养、凝聚文明共识。”
近年来,临潼区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中心—所—站”三级架构健全、基层阵地全覆盖的工作局面,并发掘了相桥街道神东村、油槐街道石家村、交口街道权中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阵地,同时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搭建更多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载体。
临潼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潼区调动文化馆、图书馆、电影公司等单位发挥自身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活动内容,常态化开展戏曲下乡、电影下乡、文艺下乡等各项文化惠民活动。今年上半年,共开展文艺进乡村、进社区10余场(次),电影放映1600余场(次),戏曲惠民演出20余场(次)。
2 文化惠民 文明实践有维度
8月20日下午5时,张战宏清点完面包车上的电影放映设备后,顶着太阳出了门。
“今天去崇凝镇的樊庄村放电影,路远要早点出发,可不能让乡亲们久等。”今年58岁的张战宏是渭南市新创院线临渭区数字电影服务站放映员,从1981年至今,他已从事农村电影放映工作43年。
随着夜幕降临,张战宏在广场上摆好放映机、架起幕布,随后打开音响,村民们纷纷循声而来,广场渐渐热闹起来。
电影放映之前,张战宏先给村民播放了20分钟防汛安全教育片。19时40分左右,《中国营长》电影正式播放,村民们聚精会神地盯着幕布,张战宏看着兴致勃勃的观影群众,心里乐滋滋的。
“虽说现在网络发达,看电影很方便,但农村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他们不太会操作电子产品,电影下乡正好可以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张战宏说。
从自行车到面包车,从胶卷放映机到数字电影放映机,从黑白电影到彩色电影,张战宏用光影人生守护着村民的“精神园地”。
在临渭区,电影下乡是一项重要的文化惠民活动。临渭区每月开展电影下乡活动390场(次)。一台放映机、一块幕布,用光影照出一条“文化盛宴”下乡的传播之路。农村公益电影下乡活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化送到基层,不断地丰富乡村、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让农村的夜晚变得“有声有色”。
除了电影下乡,临渭区开展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多彩。据临渭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临渭区聚焦理论政策宣传宣讲,推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文明实践提质增效。共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500余场(次),非遗传承、扶弱济困等活动1000余场(次),戏曲下乡、电影下乡、图书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700余场(次)。举办锣鼓秧歌大赛、“村BA”等群众性文体活动200余场(次)。
今后,临渭区还将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持续开展戏曲巡演、图书下乡、电影下乡、科技下乡、全民健身等惠民活动,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3 志愿服务 文明实践有温度
乡村要振兴,颜值要刷新。7月下旬,在延安市宝塔区宝塔山街道兰家坪村,“红马甲”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进村入户,面对面地给村民进行垃圾分类宣讲。
“日常生活有分类,点滴之处见文明。乡村环境好了,群众的幸福指数才能提高。我们给村民宣讲垃圾分类知识,帮年迈老人打扫院落,帮助他们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文明意识。”志愿者赵妮说。
近期,延安市宝塔区将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办得别出心裁,通过编排相关主题节目,将垃圾分类日常工作巧妙地以艺术形式呈现出来,集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于一体。这样的活动不仅潜移默化地传递了绿色健康的文明理念,还带给了群众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宝塔区创作的陕北说书《垃圾分类靠大家》让人眼前一亮。
“垃圾分类关系到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培养垃圾分类好习惯,引领时尚生活最低碳……”这首陕北说书最近在延安广为流传,刷爆朋友圈,已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曲子。
“我们借助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小区业主群等平台优势开展垃圾分类线上教育,同时线下发挥社区、村组、门店等LED屏作用发布垃圾分类宣传标语30余条2000余次,营造垃圾分类浓厚氛围。通过同步开展垃圾分类线上、线下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延安市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马晓宏说。
宝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联合城管局、文旅局相继举办了“圣地文明课堂、垃圾分类百日行”文艺演出活动两场,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群众6000余人。另外还组织垃圾分类示范宣讲60余次,涉及19个乡镇,培训垃圾分类志愿者3000余人(次)。
如今,文明实践“遍地开花”,入民心、暖民心、聚民心,让群众生活“升温加码”,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