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秦农论语
莫让农村健身器材“吃灰”
  ■ 张恒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一些健身器材在农村已成为“标配”。然而,个别村子的健身器材却年久失修成为“摆设”,或者因使用率不高而被用来晾晒衣服,沦为“弃材”。
  健身器材本是乡村振兴、健康生活的有力载体,然而如今它们却陷入“吃灰”窘境。究其原因,除了设施老化严重、管理不善外,农民参与意愿不强也是一方面。这不禁让人深思:如何让健身器材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农民的健康生活贡献力量?
  完善管理机制,强化监管责任。作为农村群众的“刚需”,健身器材之所以出现“重建轻管”,甚至“建而不管”的情况,还是责任没有落实到位。应按照“谁建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健身器材的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和监管职责。设立专人负责器材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器材损坏等问题。同时,在管护工作上多“走心”,加强对器材使用情况的监管和评估工作,确保器材发挥作用,让其真正成为“暖心”工程。
  合理规划布局,更新升级设施。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真正“身入”群众、“心入”群众,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针对一些村庄健身器材老化现象,要实实在在解决“好不好”“用没用”问题,而不能仅仅只看“有没有”。相关部门要根据村民的实际需求,科学选址,合理布局健身器材,做到物尽其用;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在健身器材的更新升级方面,通过引入先进的健身器材和技术,满足农民群众的多样化健身需求。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体育健身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引导农民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锻炼习惯,增强参与体育锻炼的意愿和动力,逐渐让其对健身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投入,切实享受健身带来的快乐。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工作起步晚、底子薄,通过引入社会资本、鼓励企业捐赠等方式,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为农村健身器材的更新升级和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给农民群众提供更贴心的服务。
  “小器材”关乎着“大民生”。在农村倡导科学生活方式,对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乡村体育健身器材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备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虎头蛇尾”,要打好“组合拳”,确保其正常使用和安全使用。只有让农村健身器材建好、用好、管好,才能让群众锻炼更安心,从而有助于擦亮乡村生活的“健康底色”。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