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片林”带富一方人

 

夏日,镇巴县鲁家坝村绿意盎然,吸引着游客前来康养休闲。(资料图) 
 

在旬阳县小河镇落架村,林下水百合长势旺盛。 (资料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夏风吹拂,万物竞发。俯瞰三秦大地,青山滴翠,绿水泛波,草木葱茏,好一派如诗如画的生态画卷。然而,让人心生欢喜的不仅是眼前的美景,更是那山间、那林下、那田地的一抹绿意和满枝硕果所带来的好日子。  
  7月16日,旬阳市小河镇落驾村一片茂密的林下,水百合铆足了劲儿生长。一大早,村民们走进林间开始除草管护。在这片山美水美的林中,漫山遍野的水百合已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  
  林草兴,产业兴。在多年创新保护下,陕西森林覆盖率超过45%,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57%以上。随着绿色版图持续扩展,全省经济林面积提质扩面,“一片林”不断孕育新业态、延长产业链,群众依绿增收的好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1 林上采 产业之路越来越明晰  
  炎炎夏日,正是核桃满树的季节。  
  7月15日,在黄龙县三岔镇梁家山村,连片种植的核桃园里,一排排苍翠的核桃树绿意盎然,交错掩映的枝丫上,一颗颗青色的核桃圆润饱满,在艳阳映照下闪着绿光。  
  “今年园子管得好,核桃产量不错,亩均1500斤问题不大,估计一亩地最少能收入四五千元。”村民王宁摘下一个核桃,用脚碾去上面的青皮后轻轻一踩,白色的果仁露了出来,“看这核桃长得多好,一点坏仁都没有,成熟后吃起来油香油香的,不愁卖不上价。”  
  王宁是梁家山村的核桃种植大户,家里的十几亩园子年年都是好收成。“鲜核桃口感脆香,营养价值高,与干核桃相比,维生素含量更高。”王宁告诉记者,“再过一个来月核桃成熟后,咱都不用费事,在地头就直接卖了。”  
  黄龙县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有的核桃最佳适生区,产出的核桃个大皮薄,营养丰富,颇受市场欢迎。近年来,黄龙县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并把核桃产业作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目前,全县共有核桃面积16.9万亩,2023年核桃总产量8400吨,产值1.26亿元。  
  每年8月下旬至9月中旬,是黄龙核桃的成熟期。这时候,采收过的核桃一部分以青果形式在田间地头直接销售,另一部分要经过剥皮晾晒后销往外地。为了延伸产业链条,让核桃增产又增收,这两年,三岔镇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建起核桃加工厂。  
  一进入丰收季,这里的脱皮、清洗和烘干设备就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三岔镇四条梁村村民刘战林,每年把自家核桃打完后,就来镇上的核桃加工厂务工。“一天180元,只用忙两个来月,就能轻轻松松挣一万多元。”说起这一点,他难掩笑意。  
  如今,依托这一优势资源,黄龙县积极推动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延伸核桃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常在、“金山银山”增值的产业新路子。  
  经济林面积2145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1710亿元……这是“一片林”创造的绿色价值。为大力发展这些生态富民产业,去年以来,我省下达省级林业产业林下经济发展资金1.35亿元,提升改造油茶、核桃、大枣等特色经济林96万亩。  
  眼下,随着“一片林”持续壮大,我省各地林上采摘热火朝天,一条生态与绿色相结合的产业之路越走越明晰。  
  2 林中游 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  
  “醉美百谷草、药乡鲁家坝”。自从几年前打出这个“品牌”后,深处秦巴腹地的镇巴县大洋镇鲁家坝村就火了。  
  炎炎夏日,打卡鲁家坝村,更是别有一番趣味。在这里,75%的森林覆盖率造就了一片“绿海”,畅游其间,峰丛、瀑布、溶洞、竹林随处可见,高山谷坝的旖旎风光一览无余,平均海拔1250米的清新空气让人身心舒畅;在这里,荷塘、稻田、中药材种植基地、猕猴桃园错落分布,一幅山水田园画卷尽收眼底;在这里,可漫步林间小道,感受“森林药乡”的清凉,可走进碧野田间体验农事,领略现代农业的魅力,也可以在特色农家乐品味地道美食。  
  眼下正是七月,在鲁家坝村,随处都能碰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这里的景色很美,还有许多中药材,空气中都是淡淡的药香。在山里走一走,在村里转一转,心情很好。”正在林间游玩的汉中市民崔晓梅说,这两年一到暑假她都会带孩子来村里住两天。  
  山林绿起来,产业兴起来,不光为游客留住了一方山水田园美景,最受益的就是村民了。  
  这两年,靠着特色产业,村民温成香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我家种了1亩水稻、3亩中药材,光这些一年就能收入四五万元。”这笔增收账,温成香越算越高兴,“这几年,村里旅游火得很。我打算把家里的房子改造一下,也办个农家乐,这样又能多一笔收入。”  
  作为国家森林乡村,鲁家坝村群山环绕、林深草密,不仅拥有丰富的林特资源,也有独特的高山风景。依托优越的自然条件,村里以“药业兴村、旅游活村”为思路,将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巧妙融合,把中医药元素渗透到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走出一条集农业观光、生态旅游、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新路子。  
  如今,“康养胜境,清凉药乡”已成为鲁家坝村一张响当当的“金名片”。村民们从好生态带来的好产业中稳增收、能致富,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以林业兴产业、增绿促增收,我省作为林业大省,发展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具有天然优势。这几年,我省频频布局,不遗余力守护“一片林”、培育一方特色产业。放眼全省,一片片绿色林海、一个个美丽乡村、一条条生态产业链正交汇、融合、叠加,让“林中游”不断“游”出兴业富民好经济、“游”出和美幸福好生活。  
  3 林下种 生活越过越舒心  
  在旬阳市小河镇落架村的山林中,有一种独有的产业——水百合种植。64岁的村民钟大明在秦岭深山试种十几年后,最终将这一稀有产业做出了“气候”。  
  “水百合的适宜生长地在海拔1000米以上,而且它长在遮阴林地,不占地方,很适合我们这里种植。”钟大明称,落架村山高林密,发展水百合种植得天独厚。他不仅自己种了2000多亩,还成立了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种植近1000亩水百合。  
  管护、采摘、加工、包装……在落架村,水百合茂盛生长,种植规模日渐扩大、产量逐渐提升,由此而衍生出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大伙儿利用林地入股、务工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舒心。  
  无独有偶,地处秦岭的汉阴县也有这样一个“宝藏”产业。  
  魔芋,看起来虽然其貌不扬,但却大有“魔力”。对于陕南地区的群众来说,魔芋并不是不起眼的“土疙瘩”,而是能让他们腰包鼓鼓、日子甜蜜的“金疙瘩”。  
  入伏后,天慢慢热了。汉阴县双河口镇竹园村的一片林子里满目新绿。林下,一列列整齐的魔芋绿油油的,看得人心情舒爽。  
  “魔芋喜阴,越是阴湿的地方长势越好。‘林下’这个有利空间最适合种了。”村民吴帮军种了700多亩魔芋,林下种植的“甜头”他深有体会,“投入少、产量高、效益好,前景大着呢。”  
  这两年,依靠林下空间,吴帮军把魔芋“种”得风生水起,自己也成了“土专家”。“林下是个好地方,能种能养,一举多得。”吴帮军说,今年他又在林下养起了中蜂、种上了中药材,林下经济越做越大。  
  林下生金,产业开花。而向林下要增值的空间并不止步于此。近年来,我省依托森林生态资源,大力发展林菌、林蜂、林药、林禽等林下种养复合型经营及林产品深加工,用活家门口的“林”空间,逐步形成“林上采、林中养、林下种、林间游”的立体化产业模式。目前,全省认定省级龙头企业9家,创建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5个、省级森林旅游示范县3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8个,带动全省5万余户18万余名困难群众稳定增收。  
  培育一个特色品种、带动一片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如今,放眼三秦大地,连绵的绿水青山间涌动着生机与希望,更多“守绿换金”“点绿成金”的故事持续上演。“一片林”正释放着生态经济新惊喜。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