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新农人”的种地新模式
    工作人员正在利用无人机给玉米喷洒农药。(资料图)

    谈鹏介绍他的数字农业软件平台。

    托管小麦“一喷三防”。(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恒/文 王东宇/图
  提到种地,有人会想到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在田里挥汗如雨的场景。然而,当前的种地模式早已改变。田里庄稼长势如何,打开数字农业软件平台,所有地块一目了然:麦子熟了,立刻安排农机手去机收;农田有害虫,植保无人机及时到场精准灭杀;玉米苗“喊渴”,自动喷灌系统让苗子一口气“喝个饱”……“数字农业”不仅让农田水肥高效,还能让作物营养均衡。
  1 “新农人”种地尽显“科技范”
  一台电脑、一部手机成了“新农具”,动动手指不下地也能种好地。6月20日,在西安市临潼区陕西雨农众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一个数字农业软件平台成为连接6767亩良田的“指挥室”,从栽种到采收实现精准作业,通过屏幕“田管图”,实现“数字农田”的耕耘。
  “我们的新型托管模式全程依靠数字化管理系统,可以做到耕、种、管、收、贮存以及加工。眼下,正是玉米浇灌的关键期,我们根据系统提供的数据,查看每块地的土壤状况,如果低于灌溉警戒线就必须进行灌溉。”公司负责人谈鹏说,每块田地都有负责人,接收到系统反馈的信息后,负责人会及时对玉米苗进行灌溉。随着谈鹏的操作,不一会儿,屏幕上就显示出经过滴灌后,一株株嫩绿的玉米苗焕发着勃勃生机。
  今年27岁的谈鹏受父亲影响,对农业有着特殊的情怀。2019年,谈鹏大学毕业后成立公司并引进数字农业软件平台,开始用智慧农机管理地块。
  起初,习惯靠经验种地的种植户对谈鹏的“数字农田”并不认可,大多数人不敢把土地交给他管理。
  用事实说话。谈鹏自己公司先种植200亩地做给大家看:从一块荒地逐步深翻,采用宽幅沟播,接着水肥一体化、无人机飞防、联合收割机收获,通过8个月的科学种地,获得丰产丰收。大家开始相信“在电脑上能种地”。
  “有人说种粮不挣钱,那是不会种。我同意这个说法,会种地的肯定能挣钱。麦田集中连片,智能化程度高,有一定的防灾减灾能力,种地不仅不费力,而且稳赚。”谈鹏告诉记者,“就今年来说,我们在省内外一共托管了2万亩地,从种到收实行科学化管理,全程机械化作业,节本增效。临潼本地有6767亩地,每亩地收益在100元左右,一年收入六七十万元。”
  从昔日的“镐锄镰犁”到今日的地上摄像头、地下传感器、空中无人机……田间尽显“科技范”。“新农人”改变传统的种植方式,通过建立农事、农具、农资、农机服务大数据平台,破解种粮中遇到的难题,让“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
  2 种植户乐成“甩手掌柜”
  自从把自家的180亩地托管给谈鹏,王晓军一点儿都不操心那些麦田,而是驾驶着一台农机到处挣工资。
  53岁的王晓军是临潼区雨金街道雨金村人。种了半辈子地,他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竟然当起“甩手掌柜”,一百多亩地啥心都不操只管收钱。
  以往麦收夏播时,王晓军忙得脚不沾地。而今,不管农活多忙,有科技型“新农人”在“数字农田”大展身手,他也享起了清闲。
  “以前小麦出现病虫害,打药太麻烦,背上药桶子,一个人一天打上40亩地,那就不得了了。现在用无人机,一天轻轻松松几百亩地就解决了。”提起种地的艰辛,王晓军有说不完的话。
  “现在,农业生产的每个环节都省事,通过手机APP实时监测麦田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各项数据,及时掌握麦子的生长情况,远程操控农机设备进行灌溉、施肥、除草等作业。”王晓军说,以前打药施肥是“肩上背”,现在是“天上飞”,有了机械“帮衬”,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和精准度。
  “老把式”靠着传统经验种庄稼,“新农人”用一部手机,通过田间喷灌设备,虫情、墒情、灾情监测等“硬核装备”实现“云种地”。
  “前辈们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总结出来的经验是宝贵的,值得我学习借鉴。”作为万亩“数字大田”的主人,谈鹏一直谦虚地向“老农人”学习,将好经验融入平台中,促进土地进一步“生金”,实现粮食生产高产稳产、连年增收。
  “把地交给谈鹏,省心还增收。咱自己种,每亩能收1000~1100斤麦就是高产了。谈鹏科学种地,每亩产量达到一千二三,甚至更高。”王晓军说,“种地咱不会玩新花样,随着年龄增大,这么多地也忙不过来。但是,咱农民不干农活也闷得慌。把地给谈鹏托管,我驾驶农机在地里干活挣钱,两项加起来,年收入有20万余元,我很知足了。”
  从“单打独斗”到“集体托管”,科学种地让成本减少,收益变大。尝到“托管”甜头,越来越多的农户心甘情愿地把地交出来,做一个轻松快乐的“甩手掌柜”。
  3 年轻人成农业新生力
  从“农业菜鸟”到“行家里手”,短短几年时间,谈鹏不仅能玩转各种先进设备,而且对团队的管理也越来越得心应手。作为公司的“火车头”,谈鹏非常注重培养人才,提升团队综合素质。
  谈鹏的团队有12人。在这个由“95后”组成的团队里,有位小伙儿叫刘超杰,虽然他去年才大学毕业,但目前在团队里已经挑起了大梁。
  “于我而言,农业情怀是长在骨子里的,读大学期间,我就利用假期学习了无人机操作。因为喜爱,我学得很快,一周就得心应手了。”刘超杰说,自己目前被委以重任,常常代替谈鹏耕耘一块块“数字农田”。
  “随着一些种粮政策的落地,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在乡村的广阔天地大显身手。这些年轻人很好地接过了农业生产的重任。”临潼区农技中心负责人刘美玲说,他们有活力,有知识、有闯劲,有热情、有思路,让临潼粮食生产后继有人。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动农机装备数字化、智慧化示范应用与研发。持续探索,加快优势企业、科研院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接,重点推广农业物联网设备、大数据、5G技术、无人驾驶、农业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技术装备的示范应用,推动作业方式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数字农田”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前景。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