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1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看两代农机手如何“龙口夺食”

 

麦田里,农机隆隆忙收获。 
 

毛福平驾驶农机正在收割麦子。 
 

毛毅飞正在麦田认真作业。 
  本报记者 张恒/文 孙金龙/图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又是一年麦收忙,三秦大地处处麦穗飘香。农机精准定位、自动规划路线,作业亩数、粮仓载重、水温等实时显示,让农机手心中有“数”,他们争分夺秒,驾驶农机驰骋沃野,确保“成熟一块、收获一块”。  
  6月8日,在西安市鄠邑区秦渡街道秦六村,农机手毛毅飞正驾驶着一台收割机在麦田来回穿梭,一行行麦穗成排倒下,收割、脱粒、除杂一气呵成。田间作业的农业机械与成片的金黄色的小麦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  
  1 父子并肩“作战”  
  张军是秦六村的种植大户,家里种植小麦200余亩,今年的麦子已经被毛福平、毛毅飞父子俩收割了一半。  
  “这父子俩为人厚道,收割细心不浪费,把麦子交给他们收割我放心。”张军告诉记者,和毛毅飞父子合作多年,每年麦收都是如此,因为他们俩可靠,自己也乐得当个“甩手掌柜”。  
  由于地块小,收割机需要来回调头,只见毛毅飞驾驶着“铁牛”一丝不苟进行作业,把边边角角也收割得很干净。几个来回,收割机开到地头。跟着父子俩一起拉粮食的刘养斌立刻凑上前。  
  “跟着福平拉粮食,每天能挣400元,方便了种粮食的,也能趁机会赚些辛苦钱。”刘养斌说,现在收麦子真是太方便了,省心省时还省力。说话间,卸粮桶对着拉粮车,随着“哗啦”一声,脱好粒的小麦像金色的瀑布倾泻而下。  
  望着车里的小麦,毛福平捡起一粒放在嘴里嚼了嚼,说:“今年麦子成了,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很好。你看,个个都是粒大饱满的,让人喜爱。要不了几天,咱关中地区的小麦差不多该收完了。”  
  毛福平今年54岁,家住西咸新区大王街道兆伦村,是个“摆弄”农机的“老司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毛毅飞从小喜欢各类农具。从最开始的拖拉机到小麦联合收割机、玉米联合收割机再到插秧机等,凡是毛福平会的,毛毅飞基本都会在短时间内学会。  
  当毛福平刚拿起水杯准备喝水时,只见田地里的收割机突然停了下来。他顺手将水杯放下,走向收割机。不等父亲动手,只见毛毅飞三下五除二就“捣鼓”好了。  
  “作为农机手,就得学会当农机的‘医生’,得会治它随时生的各种小病。农民种植粮食不容易,不能因为一点小故障就耽误麦收。为了不耽误时间,一般农机手都能自己解决常见问题。”毛福平说,“刚开始,农机出现状况,我们也比较着急,请教同行,也自己摸索。时间长了,各种问题也就能轻松解决了。”  
  一个小时后,毛福平招呼儿子休息换他上阵,爱子之情溢于言表。而毛毅飞摆摆手,示意父亲放心,“小地块”自己也得心应手,他说:“下一块的地又大又整,方便收割,干起活来相对轻松,就留给父亲。”  
  2 两代人的农机情  
  到了大块地,毛毅飞就把“方向盘”给了父亲。于是,换做父亲在一片金黄的麦田收获“希望”。养儿才知父母恩,29岁的毛毅飞也已当父亲了,他有一个5岁的儿子。就像父亲关爱他一样,毛毅飞对自己的儿子也深爱着,一有空就陪伴儿子。  
  坐在地头,毛毅飞讲起他和父亲两代农机手的农机情。从接触农机到现在,因为热爱,他一直不断学习,逐渐掌握各类农机具驾驶、维修技能。渐渐地,他也成为与父亲一样值得信任的农机手。  
  “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毛毅飞说,“因为为人真诚,父亲人缘好,在亲朋好友中很有威信。从小,父亲在我眼中就是有本事的人,将来要和父亲一样,能够驾驭各种‘铁家伙’。”  
  驾驶证、跨区作业证、行驶证都有;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都不在话下。“麦熟一晌,贵在争抢。”从五月中旬开始,毛毅飞就和父亲驾驶“铁牛”奔赴河南,朴素的情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传承的故事。  
  农忙时期,不少跨区农机手要经过多个省份,有的结伴而行,有的共享信息资源。毛毅飞手机里有好几个群都是关于麦收的。“走南闯北抢收麦子,有时赶上集中成熟的麦田,我就会在群里召唤同行。”毛毅飞说,“大家挣的都是辛苦钱,有时,有人会问收不收介绍费。收啥介绍费,这边麦子等不得,那边农机手别闲着,一举两得的事情,何乐而不为。”  
  毛毅飞说,农机出现问题,机手也会在群里求助,群里知道的就会在线回复。或者,农机修理需要啥零件,群里问一下并发一下所在位置,距离近的人就会立刻把需要的零件送到。  
  每年麦收时节,各地政府会采取各种措施助力“三夏”工作,包括给农机手发放暖心“大礼包”。深切感受到被关心、被尊重,毛毅飞和父亲也认准了,夏粮收获期就是“龙口夺食”。农机手作为“三夏”工作的主力军,就得干好手头活,不断提高技术,尽可能减损增效,不辜负每一份信任。  
  中午,天气有点变化,飘来几滴雨。毛毅飞从车里取出馒头,撕开一包辣条,夹在馒头里,就着矿泉水喝几口,便去换父亲。“午餐,我和父亲就简单对付一口,得尽快把这片麦子收完。”毛毅飞说。  
  3 “新农人”有新梦想  
  万幸,天公作美,最终没有下雨。随着收割机在麦田里往返穿梭,一垄垄麦子被卷进机器。终于,成片的麦穗被“吞”入机仓中,麦粒也都被“吃”进粮桶。  
  “每年,驾驶这台农机也就干一两个月,纯收入5万元左右。”毛毅飞指着收割机说,“购机有补贴,种地更有劲。收割机只是我家农机具中的一件,我家共有三件农机具,共享受补贴14万余元,最近钱就下来了。自己买农机具有个营生,国家还给补助,给我们减轻很大的经济压力。”  
  父子俩相互关心,你干一会他就来替换。谁困了,就在小车里眯一会,切实做到了“人歇机不歇”。  
  轮到毛毅飞作业时,父亲会时不时望向儿子,眼里有宠爱也有得意。“过去一年四季,农民最辛苦的就是夏收和秋收。尤其夏收最难,得抢收抢种。那时,大家靠镰刀收割麦子,一天下来也就割两三亩,还得用架子车运到麦场晾晒。遇到下雨,得赶紧把麦子堆起来用塑料布盖上。”提起过去,毛福平感慨道,以前农民收麦可把苦受了,哪里像现在,一个电话,不大会麦子就颗粒归仓了。  
  收完张军家所有的麦子,天色已晚。当天,干完所有的活,毛毅飞和父亲轻松了许多。张军扫码付款,父子俩两天的辛苦钱近7000元,他俩很开心。而更让父子俩感到幸福的是,回到家中,有香喷喷的晚饭等着他们。  
  “未来,希望我儿子可以坐在操作间里开农机,不用风吹日晒,也不用来回奔波,只需要操作电脑就能指挥农机到田地作业,比现在还要降损增效。而且,一旦农机出现任何故障,会有系统提醒,把问题提前解决,丝毫不会影响‘龙口夺食’。”毛毅飞告诉记者,“总之,我会努力挣钱买更好的农机,相信下一代使用的农机会比我想象的更先进、更方便。”  
  麦浪翻滚,沃野生金。对于农机手来说,哪里有粮食收获,哪里就是他们的战场。  
  “我们一路向北,陕西的麦子收完,就转战宁夏,接着内蒙古。”毛毅飞说。眼下,他们追逐麦浪,也追逐着希望,在广袤田野创造着属于自己的价值。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