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金色土地孕育金色“丰”景
——宝鸡市金台区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幸福答卷”
    采访团在金台区高标准农田旁合影留念。

    采访团在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果蔬包装车间采访。

    采访团在高标准农田采访。

    擀面皮产业园工作车间,工人对擀面皮进行包装。    本版图片由记者孙金龙 王东宇 摄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张恒 杨杰
  五月,宝鸡市金台区麦田渐次金黄,乡村花繁叶茂,瓜果香气诱人……这是一片千年古韵与锦绣人文交织的热土,更是一方传统农耕与新兴业态叠加的沃土。在这里,现代农业活力满满,富民产业蒸蒸日上,一幕幕“金色”打底、创新加持的丰收图景已然成为乡村振兴“幸福答卷”的加分项。
  渭水之滨,沃土千里。5月20日,2024全国农民报全媒体调研采访活动从这里起步。由全国20多家涉农媒体的社长总编、骨干记者组成的调研采访团走进金台,在广袤田野、在美丽乡村、在车间工厂,挖掘典型、捕捉亮点,感受这片金色土地上涌动的澎湃活力。
  1 良田一方 谷物满仓
  初夏的金台区卧龙寺街道光明社区天蓝地阔,麦浪翻滚。道路两旁,1700亩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刚灌溉过的小麦生机勃勃,饱满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这是区上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之一,2020年建成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得以完善,亩均产量大幅提升。”金台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许维涛说,“以前,这块地缺水少电,没法灌溉,只能靠天吃饭,一年只打一料粮。现在,配套了滴灌、喷灌及水肥一体化设施,田里水电路都畅通了,不仅提升了耕作效率,也实现了节本增效。”
  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这是高标准农田的“标配”,更是粮田变“丰田”的“秘诀”。按照这个标准,金台区这几年化整为零、补短强弱,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一块块曾经的“望天田”变成了现在的“高产田”。
  “看咱这块地,平平整整的,小麦长得多好,耕种收全程都是机械化,省心得很。”眼下,麦子一天天黄了,负责这块地的村民符明生更忙了,“这两天,我没事就在地里头转,看着这一片麦田,浑身都是劲儿。”
  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两熟”,从亩产七八百斤到1200斤以上,从下苦力种地到“智慧耕田”,种了多少年庄稼,符明生可算长了见识。而这可喜的变化,就发生在这两年间。
  “这是‘武农981’,我们今年才种的新品种。再过半个来月就熟了。”说到这,符明生捧起一把麦穗,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小麦长势好,只要管得精心,产量肯定低不了。”
  站在地头一眼望去,近处,田野五彩斑斓;远处,群山连绵起伏,这如画美景除了让庄稼人欣喜,也吸引着很多游客前来打卡。“高标准农田不光种出了好粮,更种出了‘美景’。”许维涛表示,眼下,区上大力推进农文旅三产融合、多业态联动共生,不断解锁着一片“良田”的衍生功能。
  近年来,金台区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规范,先后投资1.17亿元开展“田水路电林”等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输配电”五类工程。2022年以来,累计整合闲置土地1.08万亩,解决撂荒地5200亩,实现了“一户多块田”向“一户一块田”“整体一块田”转变。目前,全区已建成高标准农田3.38万亩,高标准农田覆盖率达73%。
  2 “千年味道”百亿产业
  寻味宝鸡,各色美食不胜枚举,但最牵动人味蕾的,还要数一碗酸辣爽口的擀面皮。从唐代淘冷面到清朝御京粉,宝鸡擀面皮穿越千年,至今仍历久弥新。面皮柔软筋道,秦椒醇香四溢,优质原料和考究工艺造就了宝鸡擀面皮特有的品质,使其成为地域文化中一张亮丽名片。
  在宝鸡市金台区擀面皮产业园,标准化厂房林立,一辆辆物流车正排队等待装车。作为园区的龙头企业,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日产30万份擀面皮生产线于去年10月正式投产。
  站在车间内的参观通道透过玻璃往里看,擀面皮的生产工序尽收眼底。“洗面讲究经验大于标准,关键得靠人工把握,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证面皮的品质和口感。同时,我们采用乳酸菌恒温发酵标准化工艺及无菌在线自动化分装技术,使面皮制作工艺更加精进。”顺着公司生产总监高勇手指的方向看去,几名工人正在娴熟地洗面,旁边的传送带上,洗好的面筋依次进入锅中,被煮熟后进入下一道工序。
  在地方方便食品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运营中,陕西杂八得食品有限公司面向国内外市场,聚焦宝鸡美食,不断进行技术升级。“我们积极推动传统产品标准化,培育推广‘杂八得’擀面皮、调味料等品牌,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上下游面粉、菜籽油、辣椒、花椒、餐饮、电商、直播等产业齐头并进。”高勇说,接下来,公司将持续推进三产融合,在提质扩能的同时,打造产学研结合、农文旅融合的创新型企业,将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一碗擀面皮,撬动大市场。凭借着独特的地方风味和文化内涵,宝鸡擀面皮不仅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更为区域经济发展打开了一扇新窗口。
  近年来,宝鸡市统筹推进擀面皮产业高质量发展,聚焦做优原料专供、强化利益联结、完善配套体系等,助力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去年,全市日销擀面皮100万份以上,年产值达55.5亿元,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产值30亿元。
  “下一步,我们将在原料供给上下功夫,继续壮大产业集群,培育专业人才,深耕品牌建设,全面提升宝鸡擀面皮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宝鸡市擀面皮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张新怀表示,预计到2025年,宝鸡擀面皮及上下游产业链年产值均达100亿元,真正实现双百亿目标。
  3 蔬果满园 幸福满心
  偌大的包装车间里,七八名工人分工有序、忙而不乱,有的在搬运甜瓜,有的在分拣圣女果,有的在打包装箱……每个人手底下都非常麻利,不一会儿就将一箱箱包装好的水果摞得整整齐齐。这是调研采访团成员到达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果蔬配送中心时看到的一幕。
  “羊角蜜甜瓜和多彩圣女果搭在一起,颜色很诱人,看起来就很有食欲。”头一次看到这种“CP”,山西农民报记者史晶雯感到很新奇,拿起手机拍个不停。
  “这些都是咱这儿的特产,我们根据顾客喜好搭配好后,一箱60元畅销得很。”永利村村民司光明一大早就在配送中心忙活起来,直到午饭后才把当天摘下来的甜瓜装完了,“最近正是水果销售旺季,咱这一伙人齐上阵,说说笑笑干七八个小时也不觉得累。”
  眼看着最后几筐圣女果马上“见底”,司光明一个电话打过去,另一边的大棚里,几名正在采摘的村民加快了速度。十多分钟后,一筐筐新鲜的圣女果就搬了过来,从田间到车间,实现无缝衔接。
  果蔬种植是永利村的特色产业。在这里,一根乳瓜、一颗圣女果、一枚珍珠枣桃,都会给村民带来不小的惊喜。不只这些,大到连片种植的油菜花海,小到青砖白瓦的农家小院,就连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子,也能从“风景”变为“钱景”。而这一点,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宁广红深有感触。
  “以前,村上的家底儿很薄,干个啥事都放不开手脚。”宁广红称,2018年金台区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永利村结合实际,于第二年成立了股份制经济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形式入股,将全村闲置土地集中整合,发展起水汽循环沙培大棚10座,种植小乳瓜、圣女果、珍珠枣桃、普罗旺斯西红柿等特色果蔬。
  集体要增收,产业得兴旺。打造500油菜花海、配套果蔬配送中心、完善销售驿站、冷库等配套设施……这两年,永利村的产业路子越走越宽,不光村民从中受益,村集体经济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截至去年底,村上累计发放务工工资475万元,分红79.2万元。
  最近,大棚里的圣女果长势正好。半人高的藤蔓上,一串串黄色、绿色、红色的小果子格外诱人。“等这茬卖完,把地一收拾,就能紧跟着种第二茬。到年底,又是一个大丰收。”看着棚里生机勃勃的景象,宁广红满是期待。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