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村播”开启助农“新时尚”
    王博正在直播间展示农产品。

    王博正在查看收来的苜蓿。

    五四村村民崔二玲正在挖小根蒜。(资料图)

  本报记者 张恒 文/图
  随着电商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村里直播带货,手机变身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村播”不仅让地方土特产畅销,带火了当地的旅游业,还让一些年轻人留下来助力乡村振兴。
  1 选择
  在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五四村,王博以一己之力让村里及邻村的一些群众有了稳稳的收入。3月28日,记者走进五四村,王博和母亲正在自家院子挑拣从村民手里收来的小根蒜。
  王博今年42岁,学校毕业后,曾经打过工,也做过小生意。他本就是农村娃,对家乡有着深深的眷恋。返乡创业的念头一旦萌生,王博就遵从内心的召唤,回到了家乡。2018年,随着三原县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项目初步落地,王博敏锐地意识到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发展前景,他尝试着在村里开网店。
  面对王博回村这件事,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年纪轻轻不出去打工挣钱回到村里能有多大出息,也有人觉得他是吃不了打工的苦在家瞎胡闹,就连王博的母亲也对他要做的事情充满了担心。一开始,王博啥也不会,处处碰壁。看到很多人拍短视频搞直播,他决心也要通过网络把村里的农产品销售出去。
  “不会就开始学。”王博说,当他通过网络卖自己种植的苹果时,因为刚起步,单子少、无客户,自己找的快递不仅价格高,还得把货送到代理点。
  除了物流不方便,包装材料也贵。“开弓没有回头箭。”王博说,普通农产品大家都在做,我要找寻一条与众不同的路。王博开始卖小众农特产品,小根蒜、茵陈、榆钱、洋槐花等能勾起人儿时记忆的“土特产”。
  王博说,当下,城里人注重健康并伴有家乡情怀,因此,他销售的这些东西渐渐有了客户。用王博的话来说,小众类产品竞争小,属于大多数人没有而我独有的,靠着这个,他的直播间逐渐有了起色。
  2 转机
  被乡亲误会过,被顾客质疑过,王博顶住压力,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创业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为了语言流畅,他不断偷偷排练,就担心产品卖不好,好在他坚持了下来。
  “我是地道的农村娃,坚信靠着诚实守信方可行稳致远,我心疼乡亲们的劳动成果,同时也很尊重我的每一个客户。”王博表示,我要带动乡亲们树立一个良好的理念,那就是用好产品塑造好口碑。
  王博卖货的同时也很注重售后服务,他重视每一个顾客的反馈,细心做好回复。随着被越来越多的村民熟识,王博也渐渐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村里的邻里乡亲,谁家缺钱了,就会带着家里一些“存货”到王博这里“变现”。除了独特的野味,不管是农户家里的红薯、土豆、大葱还是鸡蛋,王博都“来者不拒”,即使是很少一点“土特产”,他也能在直播时搭着其他产品一起卖掉。
  比如,在销售苜蓿时,他会在直播间对粉丝们说:“宝子们,今天,咱们目前还有一点农村土鸡蛋,谁要报名,手慢无……”王博表示,不存在卖不出去,往往还会因为少而被一抢而空。
  王博的订单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忙碌。与此同时,随着快递进村政策的落实,京东、顺丰开始找上门为他服务,作为大客户,他每一单快递费优惠了近一半。作为方圆几十里有名的“村播”,他不但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就连村子也变了模样:村子美了,产业旺了,原来卖不上价的农产品一下子成了抢手货,大家伙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
  更令王博没想到的是,村民们似乎变得更加勤快了。田地遍地是宝,每年十月,从挖小根蒜开始,村里的妇女得空就会挎着篮子带着工具去挖小根蒜换钱。到了三四月,田里的荠荠菜、野生苔子菜,沟边路两旁的茵陈,村民种植的苜蓿,村里老榆钱树上的榆钱等,都成了紧俏货。
  “我是一个快乐的‘村播’。”王博说,“在家乡做着自己喜欢且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很知足。”
  3 希望
  走出王博家没多远,就见他家附近的果园里有几个妇女在挖小根蒜。
  “您好,这是您自己家种植的吗?”记者指着小根蒜问。
  “野生的,村里不需要种植,果园里多得很。”村民崔二玲站起来笑呵呵地说,“只要天气好,我就出来挖小根蒜,拿到王博家就能卖钱。你看,这一铁锹下去就是一把,有半斤,挣个零花钱的同时顺便锻炼锻炼身体。”
  据了解,崔二玲今年66岁,她每天最多挖100多斤小根蒜,能卖200多元。在大伙眼里,只要朝土地索要一点健康的产品就能从王博手里换来票子。“村播”王博给村子带来希望,而村庄也成就了他的梦想。
  “小根蒜、茵陈、苜蓿、荠荠菜等这些东西都是纯天然野生的,顾客很喜欢这种原生态的土特产,除去包装、快递及损耗,收入也还可以。”王博说,“当下,农村的田间地头很多野菜都成了宝贝,勤快的村民抽空就会挎着竹笼,带着工具去挖野菜,当天卖到我这里当天就能变现。”
  正如村民崔二玲所说:“家里有多余的东西,只要提到王博家,就没有卖不掉的。”
  城里人喜欢的,村里人消耗不了的,通过直播平台,让供销对接,满足了双方需求,带动近 300 名群众人均增收4000余元。目前,提起王博,大家都知道他是五四村的红人,而五四村也因为有了王博这个“村播”而被人津津乐道。
  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关于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要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鼓励各地制订农村直播电商人才支持政策;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岳巧云建议,让“村播”流量变销量,推进电商高质量发展。目前,“村播”已经涵盖“三农”、文旅等各个领域。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带火了“村庄”,连接了城市和乡村,贯通了资本和市场,随着一些措施的实施和政策落地,“村播”将更好地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现在,大家不止追求产品口感,更追求其健康安全。我打算做水果蔬菜溯源,让顾客对我所售产品的成长过程一目了然。此外,建立仓储及规范的直播基地,在变现群众‘庭院经济’的同时,带动更多群众增收。”王博充满信心地说。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