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实用技术
初夏这些病害要早防


  近期,温度一路升高,蔬菜大棚内部环境条件变化很大,晴天多、光照强、温度高,棚内病虫害发生情况也随之发生很大变化。对于越冬茬、早春茬蔬菜来说,当前正值结果末期,蔬菜根系、叶片等逐渐衰老,抗性下降,对病虫害发生有利。对此,建议及时防范。
  高温频现 病毒病高峰到来
  病毒病主要依靠蚜虫、粉虱等刺吸式口器的害虫传播,虫害发生重,病毒病传播自然更加严重,加上阴雨天少,高温干燥,十分适合病毒病发生。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
  首先,要做好育苗场所的消毒灭虫工作,进行全程无虫栽培,确保苗期种苗不带毒。其次,在苗子移栽进入大棚前,要注意利用高温闷棚等措施,将棚内害虫全部杀灭,大棚周围的杂草、蔬菜等都要清理干净,避免其成为害虫迁飞的中转站。再次,大棚前脸通风口、门口等处,要提前安装好60目以上的防虫网,避免蚜虫、粉虱等进入棚内。最后,棚内及时悬挂粘虫板。粘虫板是利用昆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诱杀害虫的一种物理措施,像粉虱、蚜虫、蓟马等害虫,体型小,很容易忽视防治。在大棚内部设置粘虫板,不但可以粘杀害虫,还可提供棚内虫害发生情况的预警,做好进一步防治措施。
  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膨果阶段,植株营养缺乏,是病毒病发生的重要诱发因素。在做好苗期培育健壮植株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植株的营养补充。首先,做好营养元素的均衡补充。除氮磷钾外,坐果后提前冲施钙肥,能够大大提高植株抗逆性,增加果皮厚度,提高产量和品质。其次,做好叶面肥的补充。直接通过叶片补充有机营养,提升作物抗逆性,是非常有效的。最后,提高棚内湿度。病毒病在干旱、高温条件下易发生,尤其是空气相对湿度对病毒病发生影响很大。在棚内湿度超过70%时,即使棚内温度很高,病毒病也基本不发生。棚内湿度低于30%时,即使是抗病毒品种也会大量发病。因此,预防病毒病时,菜农要特别注意提高棚内湿度。
  温差大 重防细菌性病害
  随着气温升高,晚上大棚保温被不再全棚放下,有的大棚甚至直接不再放保温被,这样会导致棚内昼夜温差大大增加。近段时间,晴天光照强烈,棚内最高温度普遍在35℃以上。而到了夜间,保温被覆盖较少,棚内温度多会下降到15℃以下,昼夜温差在20℃以上。较大的昼夜温差,导致棚内夜间湿度过大,露水偏多,给细菌性病害发生创造了良好条件。
  改善通风措施 降低棚内湿度
  在外界夜温升高到10℃以上后,晚间通风口可不完全关闭,间隔保留5厘米左右的小通风口,有助于夜温降低后棚内过湿的空气排出。若夜温仍然较低,可放下保温被,但不关通风口,有助于湿气排出,减少露水。
  注意整枝打杈 减少伤口产生
  黄瓜摘叶、落蔓,茄子摘叶、摘果等操作加之人员不断走动,不可避免会在蔬菜上留下大量伤口。而伤口多、露水多,正是细菌性病害暴发的主要因素。进行农事操作时,要注意避开上午露水多,尚未干燥的时间段,避免细菌传播侵染。需要注意的是,在整枝打杈后一定及时喷洒保护性药剂,如中生菌素等,保护伤口,防止细菌性病害侵染并导致流行。
  提早喷洒生物菌剂预防
  温度高、湿度大、露水多的环境,对生物菌的繁殖有利。建议提前喷洒荧光假单胞杆菌、几丁聚糖等,重点预防细菌性病害;喷洒枯草芽孢杆菌、几丁聚糖等,重点预防霜霉病、白粉病等。
  补充营养 提高抗性
  营养不均衡,是造成蔬菜抗性下降的重要因素。蔬菜叶片背面出现大量水浸状斑,是细胞功能较弱,营养不均衡的表现。提前冲施石原金牛悬浮钙、融地美单硅酸等,有助于培育壮棵,提高茎秆表皮厚度,增强抗病性。 (据《北方蔬菜报》)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