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行走在乡村的“光明使者”
    郭伦奎正在农户家里检修线路。

    在宁陕县连绵的大山里,段世金(右一)和同事正在检修线路。(资料图)

    在西安市临潼区南屯村,肖向阳(左)和同事检修大棚用电设备。

  本报记者 黄敏 赖雅芬 文/图
  在万家灯火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肩挎帆布包、脚蹬绝缘鞋,终日在大山沟壑间架铁塔、穿银线……哪里有线路,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灯火,哪里就有他们的坚守……他们是一线电力工作者,是行走在乡村的“光明使者”。
  年复一年,不舍昼夜,风里来雨里去,是一线电力工作者的常态。为了十几户,甚至几户人家,他们常年爬山涉水,一次次行走在“钢丝”上,守护着万家烟火。也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一户户村民用上了“放心电”、“幸福电”,一个个村庄电力足百业兴,让更多的诗和远方沿着四通八达的“电网”照进乡村、“点亮”生活。
  1 穿越大山20年 为万家灯火保电
  3月29日晚,家住商洛市商州区杨斜镇东联村的“村级”电工郭伦奎刚进入梦乡,就被一阵手机铃声“叫”醒。原来,二十多公里外的海棠岔村民小组一处低压线路出现故障,需要他立刻赶往现场抢修。接到电话后,郭伦奎穿上工服,收拾好工具,骑上三轮摩托车连夜出发了。
  从业20多年,这样的紧急“出兵”,郭伦奎不知经历了多少回。每一次抢修任务,他都能出色完成,靠的不光是丰富的经验、过硬的“本领”,还有不怕苦、能吃苦的韧劲。
  “电力关系着一个片区的运行和老乡们的生活,一个小故障都可能造成大面积‘瘫痪’,一点都不敢马虎。”夜晚的山路上,行人和车辆很少,郭伦奎开着三轮车颠簸前行。
  郭伦奎今年49岁,是国网商洛市商州区供电公司杨斜供电所牛槽工作点一线电力工人,担负着东牛槽、西牛槽、太阳坡三个片区1800多户农户的用电服务。这里山大沟深、交通不便,是商州区最边远的地方。20台变压器、388基10千伏电杆、1500多基低压电杆和80多公里线路分布在这片80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每一次巡查线路、排除故障都要翻山越岭。
  郭伦奎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山里几乎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他和同事经常背着十几斤重的工具箱,徒步翻山越岭,挨个排查线路。遇到雨雪天或节假日,他们白天守着“线路”,晚上也不敢睡踏实,随时保持“待命”状态。
  20多年来,走了多少路,抢修了多少故障,郭伦奎也说不清。但眼前的一座座山头、一条条复杂交织的“电路”早已刻在了他的脑子里。哪段线路容易出故障、哪条线路供电压力大,他心里一清二楚。特别是看着山区用电状况一步步改善,以前的“一豆青灯”变成“灯火通明”,郭伦奎打心里感到欣慰。
  “这几年,虽然路况好了,可有些线路在山顶,还是要步行才能到。”尽管山路不好走,困难和危险层出不穷,但对郭伦奎来说,能为山区群众送去“光明”是件很有成就的事。
  “摸黑”行驶近40分钟,到达海棠岔时已近凌晨,村干部和几名村民正在路口焦急地等待。来不及和大伙寒暄,郭伦奎边询问情况,边拿着工具向故障点走去……一个小时后,更换完继电器顺利送电,山沟里瞬间亮了。
  “来电啦!”在大伙的欢呼声中,郭伦奎又开着三轮车上路了。他身后,点点灯火在夜色下闪着明亮的光。
  2 跋山涉水数万里 为山区群众送“暖”
  从安康市宁陕县筒车湾镇一路往西北出发,漫山遍野的野花将这个秦岭深处的小镇装点得摇曳多姿。
  4月10日,筒车湾镇海棠园村。摩托车行驶到一处山坳,再往前便没有路了。像往常一样,段世金把车停在安全地段,背着工具包往2公里外的箩筐沙坪变电走去。
  当天,箩筐沙坪变电电表数据在采集系统上并未显示。“得赶紧到现场补抄,晚了的话问题更大。”发现异常后,段世金立马赶往现场。
  48岁的段世金是国网安康宁陕县供电公司筒车湾供电所副所长,供电所辖区包含筒车湾、梅子、新厂三个镇,总面积超过628平方公里。过去的24年,他重复着线路运维、故障抢修等工作,足迹踏遍了大山里的沟沟峁峁。
  一顶安全帽、一身蓝工装、一辆旧摩托是段世金出行的标配。十多年前当地交通不便,每次巡线、护线、排查、检修,都是一次艰难的跋涉。
  段世金的家在距离筒车湾35公里外的梅子镇,有时忙完太晚,他会留宿在农户家。“村里人淳朴,他们嘴上不会说,但干的事却是实实在在的。”时间长了,段世金和乡亲们处出了感情,只要大伙招呼一声,他是有求必应。
  段世金负责的辖区共有370多户农户,其中有160户长期住在山上。由于出行不便,他还顺便给乡亲们当起了“送货小哥”。
  “小段,家里没米了,帮我捎一袋上来。”
  “段师,镇上有两个快递,来时顺便取一下。”
  ……
  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段世金都会拿出纸笔记下来。碰上正在巡线或工作不便时,他也会记在手机上,随后一一办妥。
  进村时,米面粮油、牙膏牙刷、种子农药等日常用品经常塞满段世金的摩托车后座。入户时,他又忙前忙后,帮乡亲们接电线、换灯泡、维护线路……
  常年在一线摸爬滚打,段世金看起来比同龄人老成得多。尤其是那一头白发,让他身上更添岁月的印记。24年来,巡过的线路上万里,排除的故障数不清……在段世金心里,如今,四通八达的供电网络不仅为家家户户送去了光明,送去了希望,也送去了贴心的服务。
  3 日复一日奔一线 为乡村发展“蓄电”
  “大棚内湿气重,要用绝缘性能好的导线,浇完水把手擦干再接触插头、开关,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最近,在西安市临潼区任留街道南屯村的蔬菜大棚里,国网西安市临潼区供电公司雨金供电所员工肖向阳对种植户张清峰反复叮嘱。
  南屯村发展大棚种植10多年了,全村有种植户40余户、大棚400多座。这几年,棚里棚外“智慧范”越来越足,卷帘机、抽水泵、补光灯等设备,样样都离不开电。眼下,正是田间管理的关键期,用电需求急剧增加。
  这几天,雨金供电所的电力工人穿梭在辖区大棚,对棚内线路和用电设施逐一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肖向阳在这行干了20多年,各村用电是个啥情况,他心里都有本账。
  “电力有保障,产业发展就有底气。”肖向阳扶了扶安全帽说,“过去村里用电量不大,主要是照明、浇地,出了问题好排查。现在产业发展得好,设备也多了,用电需求越来越大,日常巡查检修更要扎实。”
  雨金供电所承担着雨金、任留两个街道的供电业务,辖区有23个行政村,217台变压器,线路错综复杂,送电分散路远,确保辖区供电安全是重中之重。
  为了巡好线、供好电、服好务,20多年来,肖向阳和同事们每天不是在一线消缺除障,精心守护每条输电线路,就是走村入户、架线布网、调试设备……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畅通电力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路上,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8年,随着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完成,乡村配电设施越来越完善,村村都用上了更稳定的动力电,电网智能化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交电费、办业务、报故障。
  电量满格,产业兴旺。这几年,辖区村民建大棚、搞养殖、办厂子,特色产业发展得风生水起。和以前相比,虽然不用走村入户抄电表,但多元化的用电需求却让肖向阳和同事们越来越忙。
  “原来是‘用上电’就行,现在追求的是‘用好电’。”看着绿油油的田野,肖向阳往村里跑得越来越勤。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