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年02月23日
这个年,不一样!



本报记者 赖雅芬
过年,是中国人的独特情愫,是烙在每个人心头的浓郁乡愁,是一种铭刻在骨子里的情结。回家过年,一年中最温暖的时光。很多人不远千里舟车劳顿回到家人身边,在热闹和团圆中释放思念、体味幸福、畅想未来。
每个年,都有不同的韵味。每个年,也有不同的故事。年年过年,年年一样;年年过年,年年似乎又有所不同。这个年,有哪些变化?
1 “回村过年”成时尚
这个春节,“回村过年”成为一种新风尚。
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村道上赶大集,还是在独具风情的乡景里寻年味,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成为一种备受大伙喜爱的新年俗。
2月20日,延川县贾家坪镇刘家沟村。一场小雪将这个陕北高原的小山村衬托得愈发壮美。广场上、窑洞前,落了薄雪的灯笼随风摆动,别有一番“年味”。
一大早,村民杨风清就起床了。吃罢早饭后,他急忙朝着村里的文化活动广场走去。一路上,都是花灯和彩旗,看到有的彩旗被风吹落,有的花灯绑绳不牢固了,他都会停下来收拾一番。就这样走走停停,平常十来分钟的路,杨风清花了半个小时。
“今个变天了,风有些大,还是过来瞅一眼好。”来回转了一圈,发现所有的灯柱都很稳当,杨风清这才放心了,“咱这广场年前搭了365根灯柱,围成了一个大灯场,这几天来的游客多得很,安全问题是大事,可得确保万无一失。”
刘家沟村是省级传统村落和省级美丽乡村。1983年,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人生》就在这里取景拍摄。今年春节,这个陕北小山村准备了转九曲、闹秧歌、赏花灯、猜灯谜等一系列充满“村味”的年俗活动,吸引了很多游客。
“听说刘家沟有个农村过大年活动,我就带着家人过来转转。现场布置得非常好,氛围很浓,年味特别足。”当天,虽然下了点雪,但并不影响游客的欣赏热情,来自西安的汪凯体验了转灯、猜灯谜活动后赞不绝口。
做花灯、排节目 、插彩旗……从年前开始,刘家沟村就开始策划“回村过大年”活动。为了让游客体验到陕北的年味,全村家家户户参与其中,每个人都费心费力地忙活着。杨风清从腊月二十六就帮着布置广场,一直忙到大年三十。
“正月初三活动正式开始的那天,来了一万多名游客,村里哪哪儿都是人,可热闹了。”想起那天的“盛景”,刘家沟村党支部副书记杨乃候忍不住翘起了嘴角,“寻非遗、品年俗、尝美食,咱这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游客都说,在这儿过了个不一样的年。”
今年“春节档”,“好戏”在村里。这个春节,不妨到乡村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一样的年味。
2 “文化盛宴”受追捧
这个春节,村里人流行看“村晚”。
秦腔、眉户,社火、秧歌,小品、独唱……广袤乡村,“文化大餐”一盘接着一盘上,浓浓的“村味”,唤醒年味DNA。
2月10日,正月初一,宝鸡市凤翔区横水镇南光耀村彩灯高挂、锣鼓喧天。下午两点,一场以“大地欢歌迎新春 五谷丰登庆丰年”为主题的“村晚”激情上演。
开场舞《新春战鼓》、独唱《最炫民族风》、秦腔《李彦贵卖水》……现场,精彩节目接连上演。台上,演员们唱得铿锵有力, 舞得精彩绝伦;台下,村民们看得聚精会神,听得陶醉其中,鼓掌声、欢呼声不绝于耳。
“太精彩了,看得很过瘾。”表演完自己的节目秦腔《十五贯》选段后,村民康利芳连戏服都没换,就在舞台边当起了观众。
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感“提上来”。南广耀村的“村晚”虽然称不上专业,但却胜在“接地气”。当天,放假的孩童、返乡的乡贤、在家的村民纷纷赶来“捧场”,广场上挤得满满当当。
“我们从年前半个月就开始筹备,一共准备了20多个节目,3个小时才演完。”作为这场“村晚”的“总导演”,南广耀村监委会主任芮小刚对演出效果很满意,“除了晚会外,还有写春联、闹锣鼓、体育大拜年等活动,大伙热情高涨,一个个都积极得很。”
不光有“村晚”,还有社火游演。2月19日上午,凤翔区秦景路上,一支由全区12个乡镇组成的社火游演队正浩浩荡荡地走着。各镇队伍里,精神抖擞的舞狮、舞龙、高跷、锣鼓等民俗盛宴,“燃”起了一派红火热闹的新年气象。围观的群众与舞狮互动、向社火人物挥手,纷纷拿起手机记录这欢乐的瞬间。
今年,凤翔区策划开展了“龙腾盛世”社火游演、“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槐原龙年排灯文化艺术节等13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献上了一场场红红火火的“文化盛宴”。
这个春节,我省各地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尤其是一些“村晚”、“村歌”、“村BA”等群众性文娱活动,为广大农民提供了登台当主角、唱大戏的机会。一道道丰盛的“文化大餐”,让广大群众和游客感受到了热腾腾的烟火气和浓浓的乡愁年味。
3 “集体拜年”成趋势
这个春节,拜年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亲朋好友建个群,在线送祝福、发红包,分享美食美景;或者约定一个时间,一众亲戚围在一起集体聚餐,热热闹闹地过节。
60岁的王粉娣是白水县西固镇西固村人。每年大年初五,是她家待客的日子。这一天,王粉娣天不亮就得起床,和面、备馅、擀皮,切咸菜、捣蒜汁、泼辣子,赶在上午十点前给亲戚做好一大锅饺子。
吃完早饭后,王粉娣都顾不上休息,紧跟着又要备凉菜、热蒸碗、炒热菜,准备下午的正席。忙忙活活三四个小时后,等到所有亲戚都上了桌,她才有时间坐下来喘口气。
“凉菜、热菜加上换菜,我和女儿、侄女、外甥女几个人手底下不敢停,才能在下午三点多做好。一天下来,人都像脱了一层皮一样。”王粉娣说,她的婆婆在兄妹五人中排行老大,每年光初五待客就得坐5桌,这还不算零零散散来拜年的亲戚。
随着年岁渐长,王粉娣越发觉得有点力不从心。令她宽慰的是,以后,这种过节的“烦恼”再也没有了。“去年,一个小辈提议,以后过年不轮流走亲戚,也不分开待客,而是一家一家轮流坐庄、集体聚餐。”王粉娣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这个提议,也得到了一众亲戚的赞同。大伙迅速组建了一个“西固一家亲”的微信群,并在群里发布了新的拜年方式和礼金标准:长辈中的五个兄弟姐妹每年轮流在饭店待客,具体待客时间由各家自定。轮到谁家待客,晚辈不提礼品,而是给长辈300元红包。
第一年,是王粉娣家待客,她提前一个月就在镇上最好的饭店订了5桌饭。“热凉、荤素人家都搭配好了,一点儿都不用咱操心,到时候光等着上菜就行。”大年初五那天,王粉娣终于不用再“掌勺”了。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尝美食、聊家常、说心愿,过了个热闹温馨的年。
每个年,都有新的愿望。每个年,也有新的过法。今年过年,虽然人们庆祝新春的方式在变化,但烘托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展现美好愿景的文化主题没有变,家庭和睦、孝老敬亲、勤劳乐观的文化符号没有变。
这个年,变的是过节方式,不变的是温馨团圆的过年氛围,还有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