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7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汉滨:将主题教育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
    汉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展示发布活动暨平安汉滨建设宣传宣讲启动仪式。(资料图)

    院落会上,干部和群众围坐在一起畅所欲言。(资料图)

    汉滨区老城街道鼓楼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打造的“馨驿站”。(资料图)

    志愿者开展入户探访老人活动。(资料图)

  吴亚君 吴亚静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以来,安康市汉滨区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将主题教育与文明实践深度融合,全面深化“阵地共建、活动共联、队伍共育”工作机制,扎实开展理论宣讲、健康义诊、文艺演出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明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作贡献、办实事。
  1 做实宣讲 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宣讲接地气,内容和生活息息相关,咱们老百姓听得进、记得牢,田间地头成了学习课堂。”牛蹄镇朝天河社区村民李家满说。小切口讲活大故事,家常话讲透大道理。9月以来,汉滨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陈茅陆续走进流水、牛蹄、洪山、紫荆、叶坪等镇,用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向群众诠释了新民风建设的内涵,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
  “今天院落会来了很多老党员,刚好借着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代队长,你就快讲吧!我们小本子和老花镜都带来了。”在瀛湖镇火星村院落会上,村民们围坐在田坎旁,认真聆听。宣讲员、驻村工作队队长代正东领读,结合身边实际进行讲解,引得大家连连点头。“院落会学习让我收获颇丰。身为一名老党员,我要坚持学习,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当好村党支部与村民的桥梁,为火星村的发展贡献力量。”村民曹仲良说。
  “粘泥土”、“带露珠”、“围炉坐”,摆上几个凳子就是“板凳课堂”,就近就便、随时开讲,用拉家常的方式科普政策、共话平安,让理论教育与群众生活有机结合。这样的院落会已经在瀛湖镇27个村(社区)成为常态。基层干部通过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建立深厚感情,在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本领。
  汉滨区还制定下发主题教育“菜单式”宣讲方案,在成立区级宣讲队宣讲的基础上,借力“百姓名嘴”、“五老乡贤”、“艺术大咖”,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变为“接地气”的语言,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常来听。目前,已在60多个部门、镇(街道)开展主题教育“菜单式”宣讲活动,3000余名党员干部受教育。
  2 聚焦实事 解决群众身边困难
  “为了多送几个快递,我们马不停蹄地奔波在路上,有时候一天都喝不上水。自从有了这个‘家’,到附近送件的时候我就进来坐一坐,不仅冬暖夏凉、干净整洁,还能给手机充电、喝点热水,感觉既温馨又暖心。”快递小哥李浩笑着说。
  李浩所说的“家”是汉滨区老城街道鼓楼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打造的“馨驿站”。为了给出租车司机、外卖员、快递员、环卫工人这类群体精准服务,让他们“渴了喝上水、热了能乘凉、冷了能取暖、累了能休息”,“馨驿站”内配备了桌椅、热水、医药箱、报刊书籍、充电工具等物品,满足户外劳动者的需求,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温暖。
  在前张岭社区,有不少独居老人,一旦身体有恙或发生意外,就会有极大的安全问题,很容易耽误救治。如何给他们提供精准服务?前张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小分队的党员志愿者经过多轮调研走访,入户摸排,征求居民意见,积极协调企业,实施了“孝义瞧瞧九点半”项目。通过为辖区符合条件的独居老人免费安装智能视频系统,早上九点半让他们冲摄像头挥挥手,党员志愿者、子女就能及时掌握老人在家中的情况。在汉滨,像这样与群众需求无缝对接的惠民生文明实践项目已经运行了298个。
  汉滨区还积极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党群服务”工作模式,激活50个“6+N”新时代文明实践综合体、584个文明实践点,构建了“15分钟文明实践圈、三区文明实践带、城镇文明实践群”,同时,利用区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智慧云平台、“文明汉滨”微信小程序、特殊群体线下点单等方式进行“开门纳谏”,就群众需求进行精准服务。目前,全区各级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期间累计为民办实事1.6万余件,制定便民利民政策措施2000余条。
  3 志愿惠民 提升群众幸福感
  “今天这个活动太好了,我在这里看了演出,还免费理了发。”“我最近腰痛,今天来现场做了针灸,医生还给我免费发了膏药,现在政策真是太好了。”“今天在这里收到了书法家赠送的字画,拿回去裱一下,刚好可以挂在我的新房里。”……
  10月30日,汉滨区“志愿逢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暨“秋遇古村·原乡叶坪”在叶坪镇桥亭村举行;11月9日,汉滨区“滨滨有我新民风”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活动先后在牛蹄镇、洪山镇举行;11月17日,汉滨区“滨滨有我新十风”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活动走进晏坝镇……每一场活动中,都有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为村民进行免费诊疗、理发、拍照、磨刀等爱心服务,深受群众欢迎和好评。
  汉滨区坚持群众需求导向,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所、站)配单、志愿者接单、社会评单“四单”机制,深化“为老”、“为小”志愿服务,广泛开展家政服务、文体活动、抢收抢种等志愿服务活动1.76万场(次),培育汉滨“志愿逢场”、“萤火虫”保护母亲河、“孝义瞧瞧九点半”、“八点半帮您办”等志愿服务品牌76个。通过队伍共育,招募党员志愿者1.9万名,成立志愿服务组织722个。2023年举办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和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展示发布活动受到全市一致好评。
  从深秋到寒冬,志愿服务的脚步从未停歇,一抹抹“志愿红”成了汉滨最美的颜色,让群众收获了一份特别的温暖。
  通过创新开展“志愿逢场”、“滨滨有我新民风”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活动,让群众获得综合性、多样化、一站式的志愿服务,打通了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第二批主题教育启动后,汉滨区不断创新和丰富“新时代文明+”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小场子”、汉调二黄、花鼓子等传统民俗文化展演,精心举办端午节、重阳节等节庆纪念日主题活动,全面推进“孝义”新风进万家,通过“道德评议”、“文明亮晒”等形式,厚植崇德向善文明风气,常态长效深化城乡移风易俗。
  “汉滨区委宣传部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做强实践阵地、做实理论宣讲、做优志愿服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主题教育焕发出来的学习、工作热情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汉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冯荣平说。G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