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06日
我省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达6654只
本报讯(记者 黄敏)11月2日,记者从“生态汉中·鹮美天下”2023朱鹮文化交流活动启动仪式上获悉,40多年来,我省探索形成了一系列朱鹮保护好经验、好做法,保护成果显著。截至目前,累计野化放归朱鹮560只,全省野外朱鹮种群数量达到6654只。
据介绍,经过40多年的保护实践,我省建立了秦岭朱鹮栖息地保护体系,形成规模庞大、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区群,有效推动朱鹮栖息地由洋县向秦岭全域自然扩散;建立了秦岭南北两大人工繁育基地,在秦岭北麓的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建立人工种群,形成地跨秦岭南北的两大朱鹮人工繁育基地,累计向外输送种源158只;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野化放归种群及较为完备的朱鹮保护技术支撑体系,成功攻克朱鹮极小种群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疾病防控和野化放归等技术难题;建立了和谐共生的保护发展新格局,吸收社区群众参与朱鹮巢区、夜宿地和重要觅食地监测与巡护工作,大力发展朱鹮品牌绿色产品,累计认证“朱鹮大米”等生态有机产品15大类100余种。
启动仪式上,各方还交流研讨了朱鹮保护经验和进一步推动朱鹮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举措,宣布起点新闻客户端“朱鹮频道”上线开通,并发布朱鹮IP产业发展规划。
据介绍,经过40多年的保护实践,我省建立了秦岭朱鹮栖息地保护体系,形成规模庞大、集中连片的自然保护区群,有效推动朱鹮栖息地由洋县向秦岭全域自然扩散;建立了秦岭南北两大人工繁育基地,在秦岭北麓的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建立人工种群,形成地跨秦岭南北的两大朱鹮人工繁育基地,累计向外输送种源158只;建立了可自我维持的野化放归种群及较为完备的朱鹮保护技术支撑体系,成功攻克朱鹮极小种群保护、人工饲养繁育、疾病防控和野化放归等技术难题;建立了和谐共生的保护发展新格局,吸收社区群众参与朱鹮巢区、夜宿地和重要觅食地监测与巡护工作,大力发展朱鹮品牌绿色产品,累计认证“朱鹮大米”等生态有机产品15大类100余种。
启动仪式上,各方还交流研讨了朱鹮保护经验和进一步推动朱鹮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举措,宣布起点新闻客户端“朱鹮频道”上线开通,并发布朱鹮IP产业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