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4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老贾:在永寿种粮的二十五年
    贾永红展示自己留存的黑小麦样本。(资料图)

    外出培训时,贾永红在谷子种植基地观摩。(资料图)

    临近收获,贾永红在麦地查看黑小麦成熟情况。(资料图)

    贾永红为村民讲授作务知识。(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杨杰
  “趁着天晴,得赶紧把玉米收回来,忙活了一整,就盼着这几天呢。”邻村的沟峁里,藏着一大片玉米地,这40亩,都是老贾承包的。10月30日,地头,收割机正往外放粮,黄澄澄的玉米粒倾泄而下,在三轮车厢里堆起小山,老贾弯着腰不停用手往后拨,直到整个车厢都被填满。
  拉完最后一车,已经过了晌午。吃完饭,老贾又匆匆出了门,一路朝北进了片麦地。老远望去,地里铺了层浅浅的绿,蹲下身便能瞅见密密麻麻的麦苗,这是他一个月前种下的黑小麦。
  在老贾的眼里,这片绿是又一季忙碌的开始,更孕育着新的丰收。
  1 小田地里的“瞎折腾”
  老贾,全名贾永红,今年56岁,永寿县监军街道永寿村人。
  在村里,提起老贾,最多的评价就是“能折腾”。这一词,最早源于对他不当工人当农民的不理解,后来则变成对他敢想敢干的钦佩。
  “在农村,要想过上好日子,就不能光在土里刨食,还得想办法生‘金’。”1998年,在质疑声中,老贾从永寿县卷烟厂回家,在村里承包了30亩地,开始为县上种子站繁育种子。
  翻地、播种、间苗、除草……老贾心里憋着股劲儿,一声不吭地忙活着。父亲心疼他,便养了匹马帮他耕地。就这样,一眼望不到头的地里,一对父子、一匹马,从早到晚,埋头干着。
  在种地上,老贾总爱“赶时髦”。
  “当时,化肥还是个稀罕物,轻易买不到,周围也没人用过。”但他想试试,“不能总是老一套,啥都得试了才知道。何况咱还有专家坐镇,有啥怕的?”
  那年秋天,老贾从县种子站拉回来10袋化肥。他把地分成片,方便与传统作务方式进行对比。
  “好好的农家肥不用,一天净胡折腾。”
  “这东西还不知道效果咋样,就看这庄稼最后啥收成。”
  ……
  经过精心管护,加上专家指导,秋收时,老贾一亩地的收成就比别人高138元。
  为了提高效益,老贾又琢磨起套种。他给3亩多苹果套种上西瓜,但在果树修剪上犯了难。“不管啥技术,自己学会才有用。”此后,他没事就看书,找村里“老把式”请教,好不容易才摸清了里面的门道。
  后来,老贾的麦地又种上了西瓜、糜子、谷子、黑豆,他还自己总结出了一套轮作方法。
  眼瞅着老贾种地的收入越来越高,村里便有人前来讨教。老贾并不吝啬,一股脑儿把自己总结的经验技术都教给大家。
  在老贾的带领下,2008年,永寿村套种面积增加到500亩,而他也成了村里的“技术顾问”,整日东进西出答疑解惑。
  “人家可不是瞎折腾,种地还真种出了名堂。”每次听到这样的话,老贾也不作声,朴实的脸上带着笑意。他打心眼里明白:这条路,自己没走错!
  2 收音机里的合作社
  迈进稍有褪色的红色铁门,紧挨里屋的墙边立着一座简易棚。老贾说,这是用来临时储存粮食的。一旁的水龙头下放着双胶鞋,上面的泥巴还没来得及清理。
  跟着老贾进了屋,环顾四周,各式各样的种子化肥整齐码在墙角,屋中间的木茶几上堆着几沓厚厚的资料。墙上花花绿绿的农资海报中间,老贾的合作社的牌子静静地挂在那儿,下面是装裱已经泛黄的营业执照……
  这,就是老贾的合作社——永寿县永红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
  每当有人问起合作社的由来,老贾总说:“我这合作社还是从收音机里来的呢。”
  老贾总闲不住,除了种地,他还在院里养了几只羊。每天放羊时,他就揣着台收音机听新闻。“那时候,我听新闻里说,国家鼓励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我就想这肯定是个好事情。”第二天,他立马跑到县上农业局、工商局咨询成立合作社的事。
  承包的几十亩地,再加上之前繁育种子的经历,老贾的合作社注册得很顺利。
  2010年6月9日,这一天对老贾来说意义非凡。
  领到营业执照后,老贾赶忙用相框装裱起来,高高兴兴地捧回家。“现在不一样了,既然成立了合作社,就不能光自己干,还得想办法带动更多人。”对于合作社,他有自己的打算。
  摸索了一阵子,老贾开始与县农技中心合作,由农技中心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老贾进行良种良技试验示范,还试着搞起了“土地托管”,担任村里700多亩土地的“田管家”。
  “关键人家懂技术,知道庄稼怎么管才更好,把地交给他省心。”因为有了好口碑,找他托管土地的人越来越多,合作社规模也与日俱增。
  2011年,在全省粮油高产竞赛活动中,老贾的合作社被评为“优秀合作社”,奖品是一台“90拖拉机”。
  “看你风光得很么,这奖品可真实用。”
  “有了这个拖拉机,大家以后犁地更方便了。”
  不光老贾,连村里人都跟着高兴。在当时,这台拖拉机可算整个镇上最大的农机。
  而老贾对拖拉机更为上心。不仅平时定期保养,用完了就赶紧弄干净,停在院子里还用塑料布盖起来。
  随着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后来的全省秋播现场会、全国宽幅条播技术现场会都选在了老贾的合作社召开。他也因此结识了许多“专家朋友”,种粮之路又有了新的变化。
  3 黑小麦里的新希望
  老贾种粮并非一路顺顺当当,他也有一脚“踏空”的时候。
  2016年,听人说种燕麦效益好,一番思虑后,老贾就种了150亩。种子一下地,后面的每个环节他都处处留心。
  到了收获时,原先谈好的收购却突然变了卦。老贾在地头闷闷坐了一下午,最后只能忍痛把这些燕麦低价处理给养殖场。刨去种子、化肥、人工,算下来这茬粮还亏了好几万元。
  但老贾不死心:“种地就是来回试,不试咋能知道啥好。咱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干!”于是,他又把目光转向了黑小麦。201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小麦育种专家张正茂的支持下,老贾试种了5亩黑小麦。
  “种了一辈子小麦,我都没听说过黑小麦。种燕麦亏了还不够,这永红可胡折腾呢……”面对这些声音,老贾心里也不慌,他的底气来自于“专家朋友”的尽心尽力。
  收麦那天,老贾的麦场围了好多人,都想来看看这新品种到底有啥不一样。最终,他的黑小麦比普通小麦每斤多卖0.6元,而且供不应求。第二年,老贾就把面积扩大到了30亩。
  看到这儿,一些村民也动了心。老贾就给他们提供种子和技术,成熟后还包收购。慢慢地,加上老贾自己种的,周边黑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到200多亩。
  “干农业,脑子就要灵活,凡事都得多想想。”为了方便种粮,老贾开了农资店,还研究起了黑小麦加工技术。他把黑小麦做成面粉、醋和挂面,大大提高了收益。
  随着名气的增大,老贾的身份也越来越多。从2019年开始,他成了永寿县特聘农技员、乡土专家,2020年还被评为永寿县“十佳农民”。
  去年,在永寿县农广校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老贾还为学员们讲解小麦播种、追肥等技术要点。“这些年都在地里,这还是头一次上讲台。我就把自己总结的经验讲给大家,希望能帮上忙。”对老贾而言,这是鼓舞,更是责任。
  这几年,老贾的合作社添了新农机,他也学了很多新技术,带动了更多人科学种粮。
  随着年纪增大,儿女想让他歇歇,但老贾却不答应。“现在干啥都是现代化农机,种地再不用出闷力,我还能再干几年,真正干不动了再说。”老贾知道,比起清闲安逸的生活,米粮满仓更让他安心踏实。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