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9月18日
“藤编巧娘”编出“幸福路”

胡汉杰 通讯员 谢阳 朱聪 范永强 文/图
“这手可真巧,花篮、菜篮、背篓什么都有,还有手工编织的装饰品。”
“既能用来装东西,还能放在家里当装饰。”
“网上我见也有卖的,但比这价格高出两倍还不止。”
……
9月16日,恰逢西乡县桑园镇的赶集日,集市上一个摊位吸引着不少人驻足,只见一个个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花篮、背篓等各类手工制品摆放整齐,围观的人不时欣赏着。
摊位的主人叫邓玲,今年47岁,是桑园镇桑园社区居民。邓玲第一次接触藤编还是14岁的时候,当时由于家庭生产生活需要,母亲经常用切好的竹条编织背篓、篮子之类的物品,邓玲出于好奇便跟着母亲学起藤编。久而久之,藤编就成了她的一项技能。
婚后,邓玲一家生活幸福美满,丈夫常年在外务工,她在家务农照顾孩子上学。可好景不长,2019年底,丈夫突发疾病卧床不起,家里失去了“顶梁柱”。面临长期医疗费和两个孩子上学的经济压力,如何生活下去成了她最急迫的问题。
迫于养家的邓玲,每天忙完农活,照顾丈夫孩子熟睡后,就在手机、报纸上寻找挣钱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网上一则关于藤编工艺品销售的视频让她眼前一亮。看到如今藤编工艺品可以卖钱,有技术底子的邓玲信心十足。可当她把编好的竹背篓、竹菜篮放在集市售卖时,一个多月下来一个都没卖出去。
“我编的都是生活中常用的工具,质量也不差,可为什么没人买?”邓玲想不明白。不服输的她决定找出问题,一次在网络平台学习藤编销售直播时,看到用塑钢材料的编织工艺品销售火热,一度供不应求。一个个红红绿绿的产品让她大开眼界,“要不我也换成塑钢试试?”带着这个想法,邓玲立马购买了样品进行研究。
“以前用竹子编织,材质硬、不易成形,而且能做的产品很单一。塑钢更为轻巧,更易弯折,产品不仅五颜六色,也更加精致。”经过试验,邓玲似乎找到了问题所在。
2020年4月中旬,换上了新材料后邓玲提着编好的菜篮子、花篮忐忑不安赶往集市,还没到摊位,身边就围上了问价的路人,她带来的6个篮子瞬间售卖一空。
“成功了!”拿到“第一桶金”后,邓玲的干劲空前高涨。为了丰富产品样式,她专门购置了一台二手电脑,给家里接了宽带,网上购买了最新教程,天天学习。“塑编越小、越精致,要求的工艺就越高,但编织出来比以前的竹编更漂亮,在市场上也更受欢迎。”邓玲说。
为了拓宽销路,邓玲跟着镇上的电商学会了在抖音、微信等平台销售。2020年底,邓玲一算账,足足挣了1万多元。不久,邓玲成了桑园镇远近闻名的“藤编巧娘”,仅网络销售每月稳定收入1000元左右,周边镇村开展各类展销活动时,她的藤编织品也都是“常客”。
如今,邓玲把家庭经营得越来越好,大儿子从西安医学院完成学业后,今年在汉中市一家公立医院就职,小儿子也以中考600多分的成绩被西乡县一中录取,一家人对过上更好的日子信心十足。
“虽然现在挣钱还不多,但我已经很知足了。接下来我准备继续学习编织技术,拓宽销路,争取做出更为精巧的产品,卖上更好的价钱。”邓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