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05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解锁乡村振兴“共富密码”
    李延峰正在玉米地里锄草。

    种植大户史亚军正在果园摘桃子。

    孟姜塬秦人村落景区。(资料图)

    沈金霞在自家房前的“方寸地”里。

  本报记者 张恒 文/图
  初秋的三秦大地,姹紫嫣红、瓜果飘香,一派繁荣景象。我省各地“三农”工作在短板变长板上按下“快进键”、在长板变跳板上跑出“加速度”,村镇变化日新月异。
  1 “一家好”到“家家好”
  8月10日,在延安市安塞区坪桥镇高家湾村,延安市劳模李延峰正在精心侍弄着他今年刚开始试种的新品南瓜。
  “这可是5元一棵的苗子,如果效益好,那周围群众又多了一些希望。”李延峰抹了抹头上的汗说,“赶上了好时代,只要肯吃苦,这日子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李延峰一路走来很不容易,作为家中老大,他从小就体验到生活的艰难。
  “初中毕业后我就到西安打工,没有一技之长,各种开销又大,挣钱谈何容易。后来我就回到村里学木匠,有了一点手艺,边种地边做点木活,日子渐渐好转。”李延峰告诉记者,“如今党的政策好,各种支持和培训机会比较多,我尝试通过网络开始销售农产品,并帮助乡亲们卖货。”
  2016年,李延峰成立了合作社。随后,他通过自己的资源和平台帮助周边群众销售苹果、小米等农产品。此外,他还流转了700余亩土地种植谷子和玉米。
  在农村摸爬滚打多年,李延峰不断学习,也不断成长。目前,不仅种地收益可观,他今年帮乡亲们销售农产品已超过300余万元。
  从解决温饱到带领乡亲们致富,李延峰销售农产品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和信誉。在延安,和他一样情系故土、热爱农业的年轻人还有很多。育种育苗的李侠侠,经销农资农机的康院院……他们在做大自身产业的同时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让更多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受益于好时代、好政策,我才有今天的成绩,和‘头雁’抱团发展,给群众做好服务,带领更多的父老乡亲致力于乡村振兴,是目标也是责任。”李延峰说。
  2 “桃园”变成“桃花源”
  8月11日,在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孟姜塬村孟姜红品牌展示中心,白桃、黄桃、蟠桃、油桃等80余种“孟姜红”品牌的农副产品琳琅满目,舒适的环境、生动的讲解、令人垂涎三尺的鲜桃等给人带来沉浸式体验。
  “展区的建成,更好提升了‘孟姜红’品牌价值,增加鲜桃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王益区农业农村局果业发展中心主任阮仕东说。
  在鲜桃种植大户史亚军的桃园里,白里透红的蜜桃缀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甜香。
  “我种了331亩桃子,今年挂果的有131亩,其余200亩改造成水肥一体化高标准示范园。等新园挂果,产量要提高不少。今后我只管种桃,不管卖桃,越来越省心了。”史亚军说,“以前只图吃饱饭,一年到头攒不下钱。而今,靠着这些桃树,我每年光给村民支付劳务费就有30多万元。”
  “我们有得天独厚的种植鲜桃条件,村里像史亚军的一样靠着产业发家致富的人会越来越多。”孟姜塬村党支部书记王晓梦说,“近年来,我们村立足鲜桃主导产业,从畅游花海到品味鲜桃,从采摘串收番茄到食用柿子醋、柿子酒,持续做强柿饼、花椒等产业,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130万余元。”
  “孟姜塬村目前有桃树6000亩,4500亩挂果。面临的问题是树龄老化,管理技术相对落后,规模和品牌影响力不大。对此,我们引进最新品种,打造示范桃园,引领群众进行老园改造。同时学习先进技术,扩大规模并建立展示区和销售门店。”黄堡镇党委副书记王培兴告诉记者,接下来将依托“姜女故里 秦人村落”4A级景区和姜女故里文化底蕴,通过大力推进黄环路沿线环境整治,使原有的院墙变画布、空地变花园、耳房变景点,形成一条和美乡村的风景线,将万亩桃园、番茄王国、秦人村落景区“串珠成链”,带动集农业观光、采摘体验、旅游度假、研学教育于一体的孟姜红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实现“农、文、旅”有机结合,把村子打造成人人向往的“桃花源”。
  3 “小庭院”成了“增收园”
  初秋时节,走进安康市汉阴县涧池镇,抬头见景,低头见绿。五星村玫瑰花千姿百态,竞相开放;新华村“渔光互补”项目成效显著,令人眼前一亮;枞岭村房前屋后,各类果树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这种地面有菜、树上有果、空中有景的立体式“庭院经济”,既提升了乡村“颜值”,也助力村民增收。
  一大早,枞岭村村民沈金霞就开始忙碌起来。干完活,她随手在门口摘下一把时令蔬菜,就准备回家做饭。
  今年46岁的沈金霞有两个孩子,儿子已在外地就业,女儿正读高一,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们村以前房前屋后都荒着,现在把沟沟坎坎的地修整利用起来,种上瓜果蔬菜,不仅自己吃还能卖钱,更重要的是环境大变样。村庄美了,来我们沈氏家训展览馆和枞岭村史馆的游客也多了。”看着美丽养眼的小院,沈金霞满脸笑容地说,自村上开展“室内美、庭院美、村庄美”评比以来,大伙都有热情和劲头,各家门前屋后的“方寸地”变成美丽的“致富园”,小庭院成为令村民津津乐道的“聚宝盆”。
  “乡村振兴需要敢闯敢为的年轻人,我们将‘筑巢引凤’,吸纳、支持致富能手、乡贤人士等回乡创业,在积极建设县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接下来,我们要发展‘庭院+研学’、‘庭院+产业融合’模式的庭院经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村民收入。”枞岭村党支部书记罗学军说。
  近年来,涧池镇通过在农户庭院及周边种植葡萄、柿子及时令蔬菜等,目前已发展庭院经济示范户1000余户,“村韵”与“乡愁”在这里完美呈现。
  “根据各村实际,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枞岭村种植果蔬、养鸡养鸭,新华村推广高密度养鱼,五坪村发展蚕桑养殖等,目前效果都很显著。尤其是蚕桑养殖,把桑叶加工成饲料后,可以一年四季养蚕,每斤蚕茧能卖到22元至27元。”涧池镇项目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张宗卫说,下一步,他们将结合各村实际,积极发展“庭院+”,突出民宿特色庭院经济,让“庭院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大产业”。
  在希望的田野上,现代农业格局已经喜见成效,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村子越来越美丽,产业越来越兴旺,现代农业的活力正在激情迸发。

版权所有:陕西农村报 陕ICP备06007801号-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