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3年08月16日
乡村建设切莫“复制”“粘贴”
■ 杨杰
乡村作为民之居所,见证着时代变迁,连接着未来发展,更事关群众的幸福“质感”。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入推进,各地在乡村建设方面纷纷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践证明,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其形成的独特乡村文化符号,既扮靓了乡村“门面”,又丰富了乡村内涵。
但有些地方却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乱了阵脚。在没有认清自身优劣、没有了解群众需求的情况下就盲目推进,“复制”“粘贴”:路不好走就铺水泥路,哪怕挖树铲草也要建广场,哪里的民居气派就照着哪里盖……长此以往,我们的乡村极易陷入“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平衡”。
乡村建设重在“实”字。既然农民是乡村的主体,那么“建什么”、“怎么建”就应该让农民说了算。政府在建设中应以解决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乡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坚决抵制“花架子”。另外,还应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前期建设与后期维护,有效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有商有量,有建有护,这样的乡村才能长久发展。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乡村建设要有特色,“一种模式打天下”的路子行不通。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情等多种因素,深入乡村肌理,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要注重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善于挖掘丰富文化资源,依托浓郁乡土气息,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将“一面是乡愁、一面是烟火”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乡村建设还要铸魂。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文化服务需求。只有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整体素质提升作为重点,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其精神生活,推进政策宣讲,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才能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乡村作为民之居所,见证着时代变迁,连接着未来发展,更事关群众的幸福“质感”。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深入推进,各地在乡村建设方面纷纷精心部署、扎实推进,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践证明,乡村建设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使得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其形成的独特乡村文化符号,既扮靓了乡村“门面”,又丰富了乡村内涵。
但有些地方却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乱了阵脚。在没有认清自身优劣、没有了解群众需求的情况下就盲目推进,“复制”“粘贴”:路不好走就铺水泥路,哪怕挖树铲草也要建广场,哪里的民居气派就照着哪里盖……长此以往,我们的乡村极易陷入“千村一面”的尴尬境地,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平衡”。
乡村建设重在“实”字。既然农民是乡村的主体,那么“建什么”、“怎么建”就应该让农民说了算。政府在建设中应以解决群众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在乡村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持续补短板、强弱项、惠民生,坚决抵制“花架子”。另外,还应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前期建设与后期维护,有效激发其主人翁意识。有商有量,有建有护,这样的乡村才能长久发展。
一方水土,一方风情。乡村建设要有特色,“一种模式打天下”的路子行不通。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人文风情等多种因素,深入乡村肌理,因地制宜进行科学规划设计。要注重传统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善于挖掘丰富文化资源,依托浓郁乡土气息,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将“一面是乡愁、一面是烟火”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乡村建设还要铸魂。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大力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满足群众文化服务需求。只有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群众整体素质提升作为重点,广泛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丰富其精神生活,推进政策宣讲,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传得开”,才能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