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长市委理论宣讲团的志愿者在余家坪镇新寨河村的大棚油桃基地为农户宣讲大棚油桃夏季管理技术。(子长市委宣传部供图)
在镇坪县阳河村,院坝里的法治宣讲已成为常态。 (省司法厅驻村工作队供图)
袁英民用快板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采访对象供图)
本报记者 赖雅芬 黄敏
为了把乡村振兴的“硬核”政策变为乡村发展的“硬核”动力,近年来,我省各地通过多种多样的宣讲方式和丰富实用的宣讲内容,把党的方针政策讲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
1 要给村民讲明白还要让村民坐得住
6月29日,子长市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丹头村的一片成龄果园里,苹果种植户李世荣一手撑袋、一手绑口,一转一扭间,就给一个青绿色的小苹果套好了袋子。
疏花要去边花留中心花、定果要疏小果留中心果、套袋要底朝上不伤果柄……这些经验,是李世荣这两年在子长市组织的一次次形式多样的进村宣讲活动中学到的。
“最近农活儿多,产业志愿服务队的宣讲员就把技术宣讲直接搬到了果园。一个人讲,一群人围着看。果子咋疏树咋剪,我们边听边练,一会儿就记住了。”每次宣讲结束,李世荣都拉着宣讲员的手问个不停,舍不得他们离开。
今年以来,子长市的进村宣讲愈发接地气了。“群众关心的问题耐心讲,群众喜欢的故事详细讲。话说得清楚了,大伙自然愿意坐下来认真听。”陕北说书艺人贺四说。他目前是子长市“老百姓身边的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队”的一员。
“弹起来三弦定准音,把父老乡亲们一声请。请大家你们稳坐定,我把党的二十大的宣传带进村……”最近,在史家畔便民服务中心花岩坪村的一次宣讲中,抑扬顿挫的三弦声刚刚响起,人群中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看着一圈坐得满满当当的村民,贺四稳了稳神,又一字一句颇有腔调地唱了起来。
充满“乡土味”的理论宣讲,饱含“人情味”的志愿服务,群众爱看爱听的宣讲方式,为子长市的进村宣讲赢得了超高“人气”。
眼下正值农忙时节,子长市的宣讲形式又有了新变化。“我们转变了农闲时‘宣讲+文艺+文明实践’的方式,邀请理论讲师及陕北民歌、子长说书、秧歌表演等民间艺人组成专业宣讲队,和山地苹果、大棚产业、农业畜牧等产业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一块走村入户进行宣讲。”子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孟伟说,只有这种接地气的宣讲活动,才能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 要让村民坐得住还要让村民听得懂
59岁的袁英民打的一手好快板。每次演出前,他都要把快板细细地擦上几遍,擦完后再挂在大拇指上打几下听听声儿,直到把要表演的词儿“演练”完后,才会放下心来。
作为铜川市耀州区的一名“明星”宣讲员,老袁编快板、背台词、下基层,风风火火忙个不停。靠着快板“扬名”的他,把这份差事看得比啥都重要。尤其是一听说要进村宣讲,老袁脚底下跑得比谁都快,“这是件大好事,老百姓爱听快板,咱就得卖力地打,可不敢应付差事。”
和普通快板不同,老袁打的快板叫“四页瓦”,一种由四块竹板组成的黑色快板。而且,他的快板唱词都是根据宣讲需要“量身定制”的。农村的发展变化、群众的切身感受、党的惠民政策、反对天价彩礼、倡导文明新风、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些段子,他张口就来。
“如果把政策文件原封不动地念给村民听,估计没有几个人愿意来。就是勉强把人拉来坐着,他们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听不进去一切都是白搭。”老袁心里清楚,宣讲不光要“留人”更要“留心”,想让人“挤破了头”来听,就得在内容上下功夫不可。
老袁说,宣讲政策要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站在群众的视角,弄清楚他们关心啥、需要啥,让大主题、大道理变成大白话、家常话,这样大伙儿才能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
为此,平时除了关注党的大政方针外,老袁对和“三农”有关的话题都格外留心。短视频、流行语,只要合适,他都会收集起来,编成快板、三句半等。
“从前塬到后山,农村变化很壮观。特色产业发展快,种植养殖把头带。”
“天价彩礼在作怪,多少情侣被它害。这种风气不能要,坚决遏制要改掉。”
“二十大,指方向,农民致富心里亮。产业兴农要提倡,农业发展前景广。”
……
这些朗朗上口的唱词都是老袁一字一句编出来的。“只要下点功夫,把政策讲细讲活,进村宣讲肯定场场都是‘满堂红’。”老袁说。
变“大水漫灌”式的说教为“精准滴灌”;针对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口味”和特点,创作快板、故事、歌曲、三句半等;制作宣讲短视频,运用通俗幽默、平实直白的语言表述文件政策的精髓。这是耀州区今年推出的“闪耀”系列宣讲的最新做法。
“初心闪耀”党员宣讲团、“马灯闪耀”红色宣讲团、“美德闪耀”好人宣讲团……如今,耀州区的“闪耀”系列宣讲团充分发挥各领域、各阶层的人才资源优势,根据不同受众特点,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打造出了驻村夜话、“草根”宣讲、“红”孩儿宣讲等“耀宣讲”系列品牌。袁英民也是宣讲团的一员。
“中国是个农业国,农民人口比较多。‘三农’问题很重要,党中央重视常强调……”这两天,老袁正在石柱镇各村进行宣讲。穿上“红马甲”,打起“四页瓦”,台上的他别提有多精神了。
3 要让村民听得懂更要让村民用得上
这两天,香椿园要除草施肥。6月16日一大早,安康市镇坪县阳河村44岁的杨伟顾不上地里的活,急匆匆地往村里走去。“今天有个宣讲会,马上就开始了,这会儿过去估计都占不下好位子了。”等他气喘吁吁地赶到村民邓发祥家门口时,一场面对面的乡村建设宣讲会已经开始了。
轻手轻脚地从旁边拉过一把竹椅,杨伟坐在人群中认真地听了起来。几名村干部操着一口“大白话”轮番上阵,从产业发展、治理制度、村情民情等方面一一讲解,就连接下来怎么干都说得清清楚楚。杨伟越听心里越敞亮。
“多好的政策,真是说到了咱农民心里了。有了政策支持,可以搞家庭作坊、庭院经济,也可以发展田园采摘、休闲农业,能干的事太多了。”一字不落地听完,杨伟用力地拍了拍大腿,站起身拉住驻村第一书记汪礼树,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杨伟这么快能吃透宣讲内容,而且还能活学活用,完全在汪礼树意料之中。用汪礼树的话说,自打前几年,阳河村迈开法治乡村建设的步子后,村风、民风和和美美,一次次进家户、入地头的“拉家常”式宣讲,早已让党的好声音“飞”进了寻常百姓家,大伙对新政策、新举措、新模式接受得快,也消化得快。现在,阳河村还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乡村”。
“以前宣讲,‘大喇叭’喊半天都叫不来几个人,就是来了也是人在心不在。这几年,大家享受到政策的红利,思想也转过弯来了。一说宣讲,一个比一个跑得快,每次都是人气爆满。”汪礼树说,群众在哪儿,宣讲就开到哪儿。用土话说事拉理,用身边事说清大政策,村民听得懂也用得上,干事创业的劲头越来越大。
作为阳河村的种植大户,杨伟心里清楚,不了解政策,光是埋头瞎干,肯定要走“弯路”。
“听了几次宣讲后,我感觉句句都是实在话,用处挺大的。”从几年前在外务工,到回村发展产业,杨伟说自己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指引。这几年,村里开展的每一次宣讲,只要有空他就从头坐到底。他说:“不管干啥,都要掌握政策动向,按照大规划的框框干事,保准错不了。”
随着一系列政策理论转化为实用措施,阳河村培育出了许多新兴产业。以香椿、碧根果、生猪养殖为主导的特色产业与深加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衍生产业聚点成面,村民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宽。杨伟的120亩香椿、60亩中药材也渐成规模,每年都能给就业农户创造20多万元的收益。
“今天讲的内容实用得很,政府又给咱农民送‘福利’呢,我得好好琢磨一下。”告别汪礼树,杨伟又赶忙往地里走去。
这几年,随着宣讲形式灵活多样,宣讲内容贴心实用,一句句农民爱听的话语、一条条精辟独到的理论,进一步密切了党群的关系。